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内涵及产业体系的新思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上海在“四个中心”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根据全球城市的内涵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并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应全球城市发展目标与功能内涵的新型产业体系。基于新型产业体系,上海未来产业布局的主要载体应定位为“社区+集群+基地+功能区”的混合形态,强调集聚效应与功能复合。提出上海未来不仅要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成为资源配置的枢纽,还要成为技术与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与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一、全球城市发展趋势

1.1  全球城市研究进展

从全球城市研究的动向来看,呈现出从全球城市节点研究到全球城市网络研究的趋势,更加关注支撑全球城市之间联系的各种“流”,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与资本和信息加速流动相对应的是以大都市区为枢纽的全球经济地理空间网络格局,全球城市—区域正日益取代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体。

随着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纳入世界城市的网络体系之中。新兴经济体城市在世界城市等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上海在全球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已经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目前仅次于伦敦、纽约、香港、巴黎和新加坡。

1.2  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

全球创新网络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叠加效应将重塑城市与产业关系,主要有以下趋势。

一是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迅速影响着整个世界,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所有关键领域。

二是融合化,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包括:与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三是平台化,从产业组织上看,除了垂直整合之外,更加强调不同功能之间的水平整合。企业之间不单纯是一种竞争关系,更是一种协同关系。

1.3  全球城市功能内涵的新特征

21世纪以来,世界城市体系研究建立了更全面的指标体系,以评价世界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除经济指标外,科技、创新、信息、文化以及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的内容成为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分析主要全球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呈现出三个新特征,分别是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功能,以及更加强调城市文化内涵。640sqc2.webp.jpg二、支撑全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

2.1  上海城市定位的功能内涵

上海梳理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其核心内涵重点着眼于4个方面的功能培育:一是加强资源配置领域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二是突出科技创新领域在全球范围的策源力;三是在文化传承领域发挥上海作为中华文明的国际门户作用;四是建设具有高度市民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宜居宜业城市。

2.2  产业体系构建思路

(1)与城市目标定位的功能内涵相匹配

可将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功能内涵分为核心功能、支撑功能与基础功能3个层级。核心功能是全球城市定位和层级的关键,城市核心定位直接反映与发展的关键动力;支撑功能是城市在全球经济中获得突出竞争优势的支撑性要素和能力;基础功能是发挥全球城市功能的基础、核心功能发挥所必需的环境因素。640sqc3.webp.jpg

(2)体现对技术变革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制造业与服务业分离的产业分工模式将逐步变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制造环节与研发设计等服务环节趋于融合,引领产业发展的将是跨产业领域、跨产业链环节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产业组织将从强调规模经济的集中型模式向适应个性化需求的分散化模式转变,平台化、模块化、网络化趋势不断增强。由于产业更替日趋频繁,对于新兴产业与业态的不可预见性也不断增强。

(3)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

首先,未来上海人口总体发展趋势将呈现增速放缓、老龄少子化等特征,这就要求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劳动生产率、优化就业结构应对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其次,上海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的紧约束,需要通过提升产业效率、加快工业用地调整与布局优化等途径来应对土地资源供应的瓶颈。再次,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城市发展的刚性要求,需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增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打造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新型生产体系。

2.3  重塑面向2040年的新型产业体系

在新的产业发展背景下,未来的产业体系可以考虑在既有3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之上,以经济服务对象为划分依据,建立起适应上海城市目标定位和功能内涵的6大经济功能。

640sqc4.webp.jpg


(1)服务实体经济的平台经济

打造展现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5大平台,包括全球资本交易与流通配置平台、全球货品和服务交易与流动配置平台、全球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全球信息知识技术交换与服务平台、全球商务与中介服务平台。

(2)面向产品科技研发的创新引擎经济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

(3)服务消费者物质需求的智能定制经济

重点发展面向生活服务的个性化消费品,如时尚设计;面向公共服务的重大智能装备,如智能交通;基础性的智能生产装备与服务,如3D打印机等。

(4)服务市民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经济

重点发展传媒、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影视、音乐、游戏、动漫、数字出版、演艺、艺术、设计、展览、教育、旅游等产业。

(5)提供市民公共服务的体育与健康经济

以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为重点,发展体育赛事、体育竞技、健身休闲等业态;健康经济以大众健康为导向,重点发展医疗卫生、医药器械等业态。

(6)面向社会经济基础供给的低碳经济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能源与原材料支撑产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的都市型农业。


三、产业空间布局设想

640sqc5.webp.jpg


3.1  产业空间发展思路

(1)聚焦创新集群,优化科技产业布局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导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与重点产业园区布局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强化功能复合,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改变传统的单一土地开发模式,建设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综合体,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布局。

(3)坚持弹性发展,预留产业发展空间

应对产业革新和产业发展的难以预知性,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和储备空间,重点强化对传统工业区的升级转型引导,为可能发生的技术革命或新兴行业提供空间载体。

3.2  产业空间布局导向

未来上海产业布局的主要载体应定位为“社区+集群+基地+功能区”的混合形态,强调集聚效应与功能复合。在新的就业增长中心的培育上,应重点关注新城和集群,引导就业形成“多中心集聚、分散式集中”的基本格局。

(1)复合型产业社区

中心城以中央商务区(陆家嘴、外滩、北外滩)、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及周边地区为中心,形成若干高等级的功能复合的高端商务社区;郊区重点提升新城公共产品的服务能级与辐射范围,形成服务经济的次中心。

(2)创新型产业集群

中心城强化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和社区的融合,注重服务网络配套,形成教学、研发、孵化、服务、居住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郊区强调产城融合,形成以研发与创新为主导功能的综合性功能新城——科学城。发挥张江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功能梯度布局、产业错位发展的总体格局。

(3)专业化产业基地

为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在郊区保留必要的产业基地。在现状发展基础上形成嘉定汽车、长兴岛造船、宝山精品钢铁、金山石化、临港装备等若干个高端制造产业基地。

(4)特色战略功能区

建设上海自贸区战略支撑区,围绕自贸区发展周边配套拓展区,扩大自贸区的整体优势。实施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形成低碳生态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动中心、新的服务经济集聚区。提升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和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商务中心。发展迪士尼旅游度假区,以迪士尼项目为核心,加快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5年第4期《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内涵及产业体系的新思考》,作者:石崧、王周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