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理学——以人为本的地理信息科学》

 1443426435378980.jpg《认知地理学——以人为本的地理信息科学》导读

书评作者:
张盼盼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硕士研究生
何  丹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副教授,博士

    当代西方地理学界经历了以资料积累特征描述为主的古代地理学、以定性分析为方法论的近代地理学和以计量革命为显著标志的现代地理学,这一系列的变革不断推动地理学人甄选合理的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继计量革命之后而来的定性革命,让地理学人认识到定性与定量分析融合的重要性,通过二者的融合更好地分析问题、预测趋势,克服纯粹定量或者定性研究的缺陷。同时,地理信息科学尤其是GIS在地理学这一综合学科中发挥重要作用,设计出更加人性化、效率更高的GIS成为地理学人追求的目标。认知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一个交叉领域,坚持以人为本,从个体出发,为实现定性定量融合研究和人性化的GIS提供借鉴和参考。国内学者对于认知地理学理解主要源于林奇对城市意象的研究,他认为城市具有“可读性”或“可意向性”,城市由通道(paths)、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地标(landmarks)5大元素构成。国内学者的研究也主要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城市的可读性,在其他层面的研究较为匮乏。目前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地理学助理教授的青年学者肖丹青博士,结合其在地理学和认知科学多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经验,梳理出较为完善、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并总结为《认知地理学——以人为本的地理信息科学》一书。

    该书系统梳理了认知地理学这一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厘清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回顾了认知地理学前身——行为地理学,并结合大量来自实践的研究细节和数据支持,探讨了近年来认知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紧密集合下的发展。学科体系的学习本是冗长繁杂,枯燥乏味的,作者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向读者解释理论知识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总体而言,该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系统介绍了“什么是认知地理学,其特殊性在哪里”。该书从认知地理学概念、本质和核心研究内容3个方面逐步展开,其中提出“认知地理学的本质是空间信息的区域化”这一独具特色的观点,并辨析了人们空间知识学习过程的两大模型——阶段发展模型和连续发展模型。随后作者论述了认知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特殊性,其中“行为是建立在主观认知而非客观事实上的,很多问题只能通过离散层面解决”的特性,强调了主观认知的重要性,打破了传统地理学“理性人”的假设,这是地理学的突破,也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前提。将主观认知融入分析研究更符合事实,承认人在行为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分析结果更具有真实性、预见性。

    其次,介绍了认知地理学所属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回顾了认知地理学的前身——行为地理学。认知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沉浮中萌芽、兴起,不断发展。早期哈特向坚持人文地理研究立足于区域地理,以及随后计量革命的冲击给予传统人文地理学毁灭性打击,1970年代的定性革命为人文地理学带来复苏,为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孕育了土壤。定性革命过程中部分学者试图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基于统计知识科学采集数据验证理论,这便成为行为/认知地理学的前身。显然认知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同时其孕育发展于行为地理学,它在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更强调以客观手段来研究人的主观性。行为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空间活动的特点,研究对象既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人。认知地理学则是进一步从更根本的心理认知学的角度,从根本上来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处理以及利用空间信息作决策的。

    第三,本书从认知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特性两个层面展开。其一,认知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就是人们对于空间知识的学习过程。作者选取认知地图这一空间知识表达方式,追溯了认知地图的产生,为地图中定性和定量信息的处理提供方法,尤其是广泛用于定性信息处理的多维标度分析法(MDS),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直接距离估计到MDS模型,构成一张可视化的传统二维地图(认知地图)。并针对“空间知识存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如何进行不同尺度切换的纵向空间推理,以及同一尺度下横下的时间推理”提供意见。其二,认知地理学的特性根本在于人们的地理认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作者以实际案例论证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具有连续性差异(如方向感,由好到差,中间还存在一般)和离散型差异(如性别,只有男女之分,而没有中间的过渡)之分;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文化差异研究以语言差异为例,作者实际分析了方位词在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使用频率,发现中国在使用频率上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介绍认知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以认知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跨学科合作为例,通过建立起标准形式化模型和人类日常地理/空间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得空间知识能够更好地综合到软件中去,实现地理学的人性化。“市中心在哪里”这一案例是空间认知和GIS的合力之作,为读者尤其是人文地理学者研究人们的认知行为提供案例参考,同时也让学者产生思考:小尺度层面的空间认知是否同样适用于更大尺度(如区域)的空间认知,为区域发展尤其是城市群提供指向性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地方化共生共存的今天,如何经营城市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事物。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被引入国内,公众参与逐渐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致力于构建政府、市场和公众3大利益主体合作共赢的城市。而认知地理学“以人为本”的特性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谋而合,其独有的学科特性和研究方法为城市规划学者提供借鉴。“市中心在哪里”一案例中以公众为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圈定市中心的范围,即公众层面的空间认知,通过与政府层面的市中心范围以及市场作用下的市中心范围比较分析,即可构建更为合理的市中心范围,为更大空间尺度的空间认知提供参考。

    诚然,认知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仍需很大努力。作者将认知地理学看作是以人为本的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强调了认知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独特性——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认知地理学发展的期望——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合作共赢,实现认知地理学的智能化、系统化。认知地理学的学科理念丰富了地理学的知识框架,为地理学者尤其是人文地理学者在实现定性与定量研究以及空间分析模拟提供极大参考。虽然作者关注认知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跨学科合作,但是认知地理学“以人为本”的学科特性在其他学科建设中亦有很大发展前景,尤其对城市规划提供创造性指导。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