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4年第6期)
主题:民生规划创新
特邀组稿人:袁 媛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中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提升。“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仅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聚焦点。在规划领域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既要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化等新趋势相适应,又要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赋能、加强社会(社区)治理,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实现。民生领域的规划创新成为新时期规划研究和行业发展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不同城市相继开展民生领域规划研究与在地实践的创新,并呈现以下趋势:一方面有着明显的社区转向,即社区成为民生福祉改善提升的重要空间抓手,重视社区的地方性与社会性,对邻里空间需求精准识别、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和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等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交叉性和综合性,即协同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多维度,从全生命周期、全过程民主和全人群覆盖视角,推动民生规划的整体性创新。
本期以“民生规划创新”为主题,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民生改善和包容治理为目标,在多元主体参与赋能下,通过数智化和精细化等方法,不断充实城市“环境—服务—治理—福祉”的闭环体系,以实现“物质空间优化、社会服务提升、治理机制创新、民生福祉增进”的最终效果。本期主题栏目集中展现了专家学者们长期跟踪民生规划创新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培育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规划知识树,共汇集了6篇文章,涵盖国际、国内理论与实证研究;案例既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有东、中部地级和县级市,并包含以下3方面主题内容。
一是交叉研究,逐渐转向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以推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民生规划研究需融合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社会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工程技术、经济社会、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全面融合。《政府引导下城中村公共产品内生性供给模式的研究——以东莞Y村为例》一文提出政府引导下的村集体“内生性”多主体供给模式,即政府通过规划引导和社会需求调查,按需供给公共产品;村集体将部分集体收益投资建设公共产品并运营维护;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建设和管理运营的质量、品质服务。政府可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引入专业化运营机构、强化落实上级政策3方面管理运营村集体公共产品。《阿姆斯特丹蓝绿屋顶项目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协作治理的启示》一文,梳理了荷兰洪涝风险管理政策与规划建设演变过程,以阿姆斯特丹的“RESILIO”蓝绿屋顶项目为例,分析总结荷兰社区尺度的城市洪涝风险管理经验,即荷兰地方政府以提升社会韧性为目标,通过设立资金激励,与市场、社会、社区等多元主体协作制定地方策略,建立适应社区背景的制度设计,为我国海绵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层面的城市洪涝治理等提供借鉴。
二是数据方法,民生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亟需新数据环境和数智化技术的助力,以支撑更高效的民生规划工作效率。《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供需匹配质量精准评价》一文基于《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导引》,从供需匹配视角出发,采用手机信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POI数据,对上海市社区生活圈设施服务进行了“总体质量—小类设施”的系统评价,更精细地评价社区生活圈各类设施服务水平,分析差异并识别可能存在问题的空间,为社区生活圈构建提供较全面和系统的整体参考。《“人口—土地”二元视角下北京城中村识别及更新策略研究》基于“人口—土地”二元结构视角,利用百度OD、POI、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采用空间叠加等方法,捕捉识别北京城中村的动态特征并对多样性、复杂性特征进行切片研究,其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为进一步剖析城中村内在主体的异质性和制定差异化更新策略奠定基础。
三是模式机制,民生规划创新的模式逐渐向多重更新模式转变,发掘社区主体参与性、完善政策机制等手段能更好地适配民生规划。《完整社区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及其创新性实践——以大冶市为例》一文梳理了单元空间边界界定不清、配套设施所指涉的范围过小、参与主体的范围与权责模糊、资金筹措及空间收益机制不完善4个关键问题。结合湖北省大冶市的规划建设实践,分别提出“供需平衡+行政参照+动态调整”“民生设施代替基础设施”“多层级主体参与”“众筹+数字监督”等创新性解决方案,以期为各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完整社区建设方案提供参考。《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的大城市养老设施规划研究——以广州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规划为例》一文分析了广州市老年人分布时空格局与社区养老供需困境,提出我国城市背景下的社区嵌入式养老的理论内涵,并探明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规划的用地保障、配套建设和行动主体3大保障机制,相关研究有助于探究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政策体系与空间模式优化。
本期“民生规划创新”栏目从交叉研究、数据方法、模式机制等角度,试图展现中国特色的民生规划在社区层面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性探索,以期为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有益参考。同时,我们也期待业内涌现更多针对城乡各类人群的民生规划创新性实践,共同助力城乡生活质量提升,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