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期 ICT应用与智慧养老

卷首语

(2024年第3期)

主题:ICT应用与智慧养老

特邀组稿人:马  妍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


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0%,并且老龄化程度仍在快速加深,预示着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趋势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探索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保障政策,旨在探索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在2005年上海市提出的“9073”养老服务模式和2009年北京市提出的“9064”养老服务模式中,居家养老占比均达90%,体现出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作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养老服务相关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不断深入,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内容和核心地位得到逐步确立,也受到老年人的广泛认同。

以往许多研究中对于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界定,仅包括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和上门照料服务,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区别仅体现于接受照料服务的场所差异,并未体现出服务内容的差异,严格来讲属于照料服务,并不广泛适用于全体老人,如健康活力老人,因此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事实上,居家养老服务应包含照料服务、为老服务和养老生活关联服务等,涉及提供相应服务的日托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院、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民政部2017年发布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框架》中规定了养老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医疗护理、安宁服务、社会工作、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和权益保障等服务内容。其中除了照料类服务和医疗类服务,还包括许多生活化的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的主体,也应包含这些服务。

当下,互联网、物联网、5G等新一代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居住、工作、游憩、医疗、交通等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动范围和城市公共服务的服务范围从传统的实体空间逐步拓展成为线下实体空间与线上虚拟空间相辅相成,城市居民获取城市公共服务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化、破碎化、移动化、体验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正在被动地发生变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内涵、需求结构与服务获取途径将发生深刻转变,逐渐呈现多层次、差异化的特点,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内容也将发生变化。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影响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以往在考虑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时,主要遵循将老年人地理空间分布与设施数量和空间位置相匹配的原则,较少考虑不同身体健康状况老人的设施生理可达性差异。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看到这一问题,并从老年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将设施空间分布与老年人空间活动范围相匹配,但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伴随时间演进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活动能力退化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如何统筹设施空间可达性与老年人生理可达性成为一个问题。ICT的广泛应用客观上为城市老年人获取居家养老服务创造了新渠道,但老年人作为城市居民中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一类弱势群体,也可能因为日常生活客观上受到ICT应用的深刻影响而产生新的困难。

鉴于上述背景,在ICT广泛应用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下,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供给模式、供给机制的现状和发展演变趋势。本期主题围绕“ICT应用与智慧养老”汇集了7篇精彩论文。

《面向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老龄化地理学研究》一文立足于老龄化语境下人、社会与环境所构成的地域系统,从人口、健康、社会等维度重新剖析老龄化和老年人的特征,结合社会需求探讨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ICT辅助下的养老圈启示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空间配置研究》一文针对我国“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攀升的现实背景,探索了ICT辅助下的养老圈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功能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提出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养护效率的可行性建设办法与规划建议。

《ICT应用下居家养老服务“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与规划对策研究——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分析了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信息化水平,比较其对不同类型ICT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能力,进而探究ICT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形成原因和发生场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弥合城市老年人智慧居家养老“数字鸿沟”、提升智慧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水平的规划设计举措。

《技术—空间视角下的智慧社区适老化响应模式与融合发展策略》一文通过对智慧社区适老化响应模式的梳理,将其分为社区服务升级、信息平台赋能、智慧场所营造和数字家庭构建4类。对这4类适老化响应模式的特征及典型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并在技术—空间耦合的框架下,提出智慧社区适老化的发展策略。

《不同居住模式下中老年人对于居家智慧养老的需求调查研究》一文通过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针对不同居住模式下的中老年群体,提炼出6大核心需求评估维度,即个性化休闲娱乐、周到的照护辅助、全方位的健康监测、严格的隐私保障、友好的交互设计和智能网络连接赋能,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特征、不同居住模式下中老年人的6大核心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访谈和案例调查提出在功能设计、空间布局和交互模式方面的居家养老策略性建议。

《远程监护设备对不同居住安排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一文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年度、2020年度的两期数据,分析4 503名老年人的问卷结果,探究了4类常见远程监护设备,智能手环/手表、居家监控摄像头、智能一体机/音箱、智能睡眠监测的使用对城市居家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揭示了远程监护设备对老年人的健康效益存在居住安排方面的异质性,为智慧养老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依据。

《连锁运营模式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及其合理配置研究——以首都核心区代表性连锁运营驿站组团为例》一文以老龄化率居前列的首都核心区连锁运营模式下的代表性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组团作为研究对象,对驿站布局与规模类型,服务项目、服务量与服务提供形式,人员安排与统筹调配情况,不同规模驿站的空间利用实态等进行调研,对服务量的影响因素、空间利用现状与问题等进行分析归纳,进而对连锁运营模式下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规划布局、不同规模驿站功能与空间的合理配置提出建议,以期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提供参考。

本期主题论文围绕ICT发展和影响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供给方式与障碍、智慧养老适老化模式和规划空间布局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老年地理学、养老服务空间规划和智慧养老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启发。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