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期 2024年第1期 可持续社区更新

卷首语

(2024年第1期)

主题:可持续社区更新

特邀组稿人: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自2021年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以来,已成为重要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促进社会赋能、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共担,推动人民城市的价值实现,成为新时期更新转型的重大挑战。

纵观全球当代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演进,可以看到两个重要趋势:一是强调可持续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第11项就是要“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二是显著的“社区转向”,即地方社区日益成为更新的重要落脚点和关注点。作为上述两者的交集,可持续社区更新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既担负着新时期的重大实践使命,也成为多学科交叉探索的前沿学术领域。

社区更新,不同于聚焦宏观战略、产业升级和形象提升的城市更新,一方面,更强调在地性和社会性,深切扎根地方,重视邻里发展和生活价值,关注更新对于邻里环境改善、在地资本培育、文化特色发展、多元公众参与、社会公平公正等地方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它跳出住房、住区改造的单个项目视角和单纯空间视角,更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协同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治理等多维度更新策略,从更大的社区和街区尺度统筹资源、协调利益,从更长远的发展周期推动和评价地方的价值和能力提升。由此,在宏观的城市更新与微观的改造项目之间,社区更新构建起重要的中间平台,其背后是源于对城市问题综合性成因以及社区作为社会—空间统一体的深刻认知。

在这些价值导向的指引下,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社会学、经济学、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领域围绕可持续社区更新的相关研究日益兴起,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从规划设计层面,如何深入认知和密切应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行为、群体需求和当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型,营造高品质、可持续的社区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主题包含社区(更新)规划、社区生活圈优化、老旧小区和住房改造、适老化改造、儿童/老年/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等;从空间类型层面,面向社区花园/农园、菜市场、街角空地、社区广场、社区综合体、历史建筑等重要触媒性公共空间,如何通过功能提升、空间再造、风貌保护、环境改善、业态激活等途径,营造活力再生并有良好体验的社区场所;从特色主题层面,如何基于社区资源发掘和特色认知,围绕商业旅游、历史保护、体育休闲、文化艺术、绿色低碳、气候韧性等主题,构建产业集群、特色街区、体验路径、创新社群,实现社区空间环境、产业活力、生活品质与文化氛围的共同提升;从实施机制层面,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动员和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力量,构建更新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一体化机制,从主体协商、产权治理、责权划分、资金平衡、品质管控、可持续运营、监督评估等方面,保障从更新到运营的高品质顺利推进;从基层治理层面,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基层议事、意见收集、矛盾调节、参与式设计、责任/社区规划师制度等,优化社区更新中的基层空间治理模式与方法,探究空间更新与社区治理共同体中社会资本、社交网络、治理机制等要素的互动作用,以及背后的空间公正和社会公正问题,推动多元利益主体全过程参与社区更新。

本期以“可持续社区更新”为主题,汇集了6篇精彩文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城市层级社区规划研究》一文面向当前社区更新和社区规划被简单微观化、项目化的认知误区和实施局限,提出构建“市区—街镇—社村”多层级社区规划体系,并聚焦城市层级社区规划,明确其定位、思路和工作框架,进而以成都市温江区社区发展规划项目为例,提出社会—空间视角下全要素综合、多主体联动、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框架和技术路径。此文揭示出社区更新发展应置于多层级社区规划体系中统筹谋划,特别是发挥统筹引领作用的城市层级社区规划,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亟待关注和探索。

《基于主客观评价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对设施服务水平(客观评价)和居民满意度(主观评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对生活圈及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类型划分,并提出设施配置的分类优化建议。这一研究强化了面向需求的生活圈规划本质,并启发性提出不同设施配置水平与居民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有待在更多更新规划中结合实际深入探讨。

《村镇工业集聚型产业社区更新的广州实践及优化策略研究》一文聚焦广州极富代表性的村镇工业集聚型产业社区,围绕微改造、全面改造、整村改造等3种更新改造模式,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社区特征、投资逻辑和成效,围绕主体动力、产业载体与发展、社区营造、招商运营、政策指引等方面总结共性问题,最后从生态、共赢、平衡3个方向提出更新优化策略。这背后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广域问题,即我国现有大量产业聚合、产居混合为特征的村镇工业集聚区,如何聚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形成更新改造动力,推动其升级成为高品质新型产业社区。

《“反公地悲剧”视角下的社区更新方法探索》一文基于“反公地悲剧”视角,分析了社区更新中不同类型的反公地问题,提出产权治理是克服悲剧的核心途径。进而,结合上海华富社区更新案例,探讨了基于产权治理的社区更新路径,提出通过产权治理结合空间设计促进社区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此文揭示出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即在社区用地和空间更新改造的背后,如何基于不同产权主体关于所有权、使用权和运营权等权益的再调整,推动有积极效果的集体行动,寻求公共利益及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老年人社交活动特征与可持续更新思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一文以重庆市老旧社区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和方法,研究社区中老年人社交活动及其空间分布的特征,揭示出老年人社群关系、社交活动与社交空间三者间的紧密关系,特别是在高密度山地城市的老旧社区中,街巷步道等线性公共空间发挥了重要的社交触媒作用,进而为社区适老化更新提供参考建议。延续这一思路,社区空间网络与社群网络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更进一步,在老城、新区、商住、产业等不同类型社区,公共、半公共等不同类型活动空间,老年人、亲子家庭、青年人等不同群体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存在哪些相互作用机制等,都值得深入探究。

《基于“老屋新生”创新方式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以台湾经验为例》一文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有必要关注那些规模不大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如何让“老屋”得以保留并通过再利用而焕发活力成为重要议题。文章结合台湾“老屋新生”的4个典型案例,总结了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更新背后如何认知生活态度和文化底蕴,以及如何与当代发展紧密结合等问题。真实的历史、共同的记忆、日常的生活、需求的迭代、文化的创意,这些都应成为当代社区更新中不可忽视的价值点。

本期“可持续社区更新”主题栏目论文围绕社区规划层级体系和工作框架、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村镇产业社区更新、基于产权治理的社区更新路径、老旧社区老年人社交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等不同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以期为社区更新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启发。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