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期 2020年第4期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卷首语

(2020年第4期)

主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特邀组稿人:陈 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博士生导师

 

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热议话题。随着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长三角一体化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一体化在保持持续热度的同时,学术研究方面也在跟踪观察、评估分析中不断总结深化,干中学、学而优,长三角一体化研究和实践相辅相成,使得长三角成为一体化发展得天独厚的研究试验场。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也使得研究领域和内容极为丰富,涉猎面非常广。

本期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为主题,希望能够另辟蹊径,为读者呈现多维多面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内容。为此,精心挑选与空间及政策规划密切相关的7篇文章,包括4篇与百姓利益最为密切的公共和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功能服务一体化,3篇地方性和区域性互动及制度支持的文章。

一体化最直接的感受在于城市间出行更为便利,交通通讯设施的发展使得时空距离缩小,流动成本降低,也促进了城市交流交往。长三角城市群、特别是其中都市圈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间通勤、一日往返等短距离出行方式,大都市与周边的人口流动也更为频繁,《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出行特征研究》告诉读者城际出行及交流的状况,当然这一研究最大程度反映了城市间一体化的状况,不仅是交通方面,更折射出城市交往的障碍正在逐步被人流和市场力量打破的现状。论文运用移动定位大数据技术,展现了数据获取的新渠道及可行性,对长三角内上海、杭州和南京3座城市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并且运用交通API数据确定中心城市交通等时圈,通过出行与交通的关联分析,解释交通设施一体化的状况,让读者看到都市圈的轮廓。方法和结论都非常值得研究及决策的关注。

除了关注城市间内部联系,长三角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其国际国内的航空往来重要性也备受关注。机场作为区域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区域与外界进行人员、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区域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各地对机场建设的热情高涨,那么长三角合理布局机场的容量有多少、这些机场如何进行空间布局和分工以实现区域配置最优等问题,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东北走廊地区的机场群比较:密度空间与功能分工》一文将长三角机场体系与美国东北走廊都市连绵区机场体系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长三角机场群目前机场密度偏低且航线和市场重叠度高,未来长三角区域机场布局应该有更多的空间,通过市场细分引导机场差异化发展,以建立适应城市群经济发展需要、分工合理、连通协作的区域机场体系。

公共服务均等化及福利均衡是长三角一体化体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核心之一,也是一体化发展的持久动力所在。在一个福利差异过大的一体化地区,一些低福利地区难免形成一体化的抗拒力量,不利于区域发展过程中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不利于区域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服务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是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为此《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公共服务的空间差异研究》一文着力于怎样进行区域公共服务空间差异程度评价。论文首先运用大数据方法获得研究所需要的长三角区域内所有区县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和公共交通等数据信息;其次,从区域整体、城市间、城市内区县间的多层空间尺度视角,分析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的空间差异,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研究以区县为基本评价单元,评价空间尺度较为细致,直面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空间差异,对区域内公共服务空间合理配置、进一步构建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优质普惠,以及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福利一体化水平具有实践意义。

旅游通过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放松的场所、方式来为区域提供服务。相比于把旅游看作产业,更倾向于把旅游作为区域重要功能。旅游功能(包括内容和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可以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旅游内容和便利可达的旅游方式,并通过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区域服务品质。旅游一体化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军,经过较长时间一体化发展已形成较多经验,旅游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做法对长三角其他领域一体化具有示范作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模式探索》一文通过梳理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历程,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经验进行总结。同时,论文从系统动态角度,将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看作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将一体化引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论文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推进长三角旅游服务的深入高质量发展,同时对其他领域一体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比于以上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状态,将大数据方法、对比方法和类型划分方法比较娴熟地应用其中,后面3篇文章更多地侧重于政策的思辨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守住长三角内生态环境基底对实现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长三角空间分工基本点在于经济开发(工业品)和生态保护(生态品)的分工,为了实现开发区域和保护区域的福利均衡,必要的生态补偿是必须的。由于生态品难以实现市场化消费,生态补偿主要是政府代表老百姓去购买生态保护地区提供的生态产品,也体现了生态品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从生态补偿机制出发对解决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方法在我国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但大都局限于点的实践,缺少从空间整体的考虑。论文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为背景,将长三角内生态补偿方法机制建立在区域整体性之上,提出具有区域普适性的生态补偿建议。研究意义在于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产品的价值化,构建区域绿色空间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绿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分工还要求每座城市做出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作互动的城市体系。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大城市具有较为明确的发展定位,而中小城市面临定位不清、发展同质化问题,这些城市如何能准确找到自身在区域中的定位,把握一体化机遇顺势而为,《生态型节点城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径思考——以湖州市为例》一文提供了湖州思考。作为长三角节点型城市,湖州依据自身生态特色,逐渐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的绿色发展之路。但按照城市定位所进行的转型之路必有发展阵痛和瓶颈问题,作者进一步就发展模式、城市合作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论文通过对具有生态特色的湖州市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的深入探讨,启发长三角区域内其他中小城市在一体化中城市功能定位的思考与经验借鉴。

创新、改革、开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长久发展的内生动力。上海在创新、改革、开放等方面作为先行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能否在长三角区域推广需要研究。《长三角复制推广上海全面创新改革举措的可行性及措施研究》一文,以上海市创新改革为切入点,介绍总结了上海创新改革的举措和经验,并分析了长三角复制推广这些改革措施可能遇到的风险,为长三角区域全面推进创新改革举措提供参考。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在城市管理、商业服务、贸易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经验最先辐射到长三角区域,其改革成功经验输出有利于在区域内释放与扩大改革红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长三角区域持续高质量发展。

上述主题论文从制度改革、机制构建、规划实施等角度出发,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经验和路径进行梳理总结,并针对长三角区域内设施和服务更加优质共享、生态环境更加绿色安全、城市分工体系和人口流动更加合理有序、区域格局更加开放创新等提出更深层次的一体化发展建议。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不均衡、同质化等问题,单纯依靠市场看不见的手或政府控制在空间管理中有所不足。新区域主义注重研究区域空间权利调整,主张通过空间治理推动资源合理配置,这也成为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行区域规划、积极创新制度改革、构建政府间联席会议等体制机制,实现多种不同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对话与协调,推动区域城市从竞争走向合作,解决资源要素利用矛盾,进行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