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寻路:周一星评论集》

1443420891125454.jpg另一种人生
——《城市规划寻路:周一星评论集》

书评作者:
田宝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博士

    与周一星教授以往的学术专著不同,这本《城市规划寻路:周一星评论集》可以说反映了周教授学术人生的另一个侧面:有别于教学、科研的,为社会服务的方面。这本书共收录文章47篇,都是几千字的短小文章,前面27篇是在各地参加规划评审会上的会议发言,后面20篇主要论述市镇设置、城镇人口、城市方针、区域规 划、城市圈、城市群等总论性主题。特别是前面的会议发言,虽然论述的都是城市规划的专业问题和专业概念,但由于采用了口语化的方式,因此行文较为轻松,具有极高的可读性,以致于第一次拿到此书,我在出差的飞机上用了两个多小时就通读了一遍。后来感觉不过瘾,于是又花时间精读,并对每篇文章都做了笔记和点评,受益颇深。另一方面,作者虽然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但论述的内容和逻辑又是十分严谨的,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能够用平实、简单的语言,在短短几千字的篇幅内,把涉及特定城市的关键、重大问题讲清楚,把涉及的多个学术词汇、专业概念讲透彻,这种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本领和大家风范,是作者多年深厚学养和积淀的体现,也是对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的深刻洞悉和把握的结果。

    我本人作为评审专家,也参加过多地的规划项目评审,对一些评审会议的安排以及一些评审专家的做法也有些看法。很多时候专家到达地方以前,往往对该地、该项目知之甚少,只是到达当晚才拿到相关资料,第二天就匆忙上会;有些专家往往发表些无关痛痒甚至是不相关的评论,然后就拿了信封(评审费)转战到下一 个地方,类似于文艺明星的走穴。所以说,请到像周一星教授这样的专家真是地方之幸,严谨、认真,又有真知灼见,不看领导脸色,只唯真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考,这样的专家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是不怎么受欢迎的,但时间会证明其价值,我们也要为这样的专家点赞!本书中,这种独立的思考、深刻的洞察以及务实严谨的作风有极其突出的表现。 

    纵观本书,虽然涉及东、中、西13个省份、27个不同城市的规划项目,时间跨度达28年,但贯穿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思路还是十分清晰的,一方面可以看到一些概念的形成背景,其核心内涵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理论和自我超越的勇气。梳理下来,本书最重要的学术理念和概念有以下主要内容:

1. 区位(区域)的概念

    如何在区域中认识城市自身的定位,以及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作者十分强调的内容。如针对廊坊市地处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的区位特点,作者提出“中间机会理论”来指导廊坊的城市定位与发展策略,所谓“中间机会”理论,认为两城市之间的交互作用量与两城市的机会数成正比,与两城市间的中间机会数 成反比,“中间机会”是两城市之间交互作用的过滤器。这种新颖的提法很好地抓住了廊坊的城市特点;在讨论开封市地位下降的原因时,作者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地理区位优势的丧失。具体而言是由于大运河的运输地位优势让位于铁路,因此开封的优势地位让位于郑州、商丘;在讨论济源市的城市发展中,针对城市和它 的经济腹地的空间关系,作者又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区位概念,一种是城市位于其腹地中部的“中心区位”,另一种是城市偏于其腹地一侧的“门户区位”,并指出,中心区位适合发展区域内的联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区多推行以行政中心为核心的内向型经济,往往中心区位比较好。但在外向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门户区位更加优越。如经济特区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利用了它们的门户区位优势,使其背后的大片腹地通过它们这个门户而进入世界市场。作者也以此为论据,论述了义乌的发展超过金华的原因所在。

2. 城市性质

    关于城市性质的研究,一直是作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周一星教授的学术高峰之一。作者曾对全国290多个城市职能和性质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本书中,涉及城市性质的论述也非常多,都是结合具体城市的实际情况,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同时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典型意义。如对北京总体规划的评议中,提出了城市性质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即城市性质有时间尺度,有历史上的城市性质、现状城市性质和规划性质,城市的规划性质是由历史和现状的性质演变而来的。在对开封城市性质的论述中,指出城市性质是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而这个城市主要职能,是指为城市外部即为国家或区域提供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作用和分工。基于这样的判断,作者在对聊城和绵阳的城市性质论述中,明确提出聊城把“江北水城”作为城市性质、绵阳把“绵阳科技城”作为城市性质并不妥当,因为这两个表述只是描述了城市的特点或只是城市的“名片”,并非城市对外部所能承担的主要职能。这种务实的见解往往和地方领导的想法并不合拍,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的独立性、严谨性非常令人敬佩。类似的例子在本书中并不鲜见,如针对杭州湾城市发展,作者认为不宜向岸线推进;在深圳城市发展战略中作者明确反对“先锋城市”的提法;在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评审中,提出CBD不宜建在新区,其建设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延续性等等。此外,关于城市性质确定的方法,作者也提出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需要运用历史动态分析、区域对比分析、发展条件分析、产业结构分析等大量方法的综合分析,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3. 都市区的概念

    在本书中,作者非常注重都市区的概念,在多个地方反复提及,涉及其内涵、编制方法、在现有规划体系中的地位等。如在南宁城市远景规划的评审中,作者提出要运用都市区的概念做远景规划,并指出远景规划不是最大的“终极规模”,而应该是“稳定的状态”;在义乌的案例中,作者提出了都市区的结构框架,即中心区(核心是CBD)—中心县—外围县的结构;在宁波的案例中,作者指出都市区是城市日常的、以一日为周期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功能地域。在谈到都市区与都市圈的区别时,作者又做了进一步阐释:都市区是大中城市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这个核心有着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基本非农化的地域,是在一天周期里居民活动所及的范围,以县为基本单元。在福州的规划评审中,作者提出都市区规划,应该是城市功能地域的规划,它不是全市域的规划,也不是实体地域即建成区或中心市的规划;在青岛的规划评审中,作者又比较务实地提出了都市区规划在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大城市的总体规划实际上已经演变为城市实体地域的中心城区规划和城市功能地域的都市区规划,以及城市行政地域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个部分,并指出在都市区规划尚未在法律上纳入城市规划条例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部分来处理,这就从技术和体系上解决了都市区规划与现有规划体系的有效衔接,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 区域平等

    与都市区概念相对应,作为都市区的组织协调机制,作者提出了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区域平等。作者认为都市区应该是一个协调机制,而不必强调一定要从行政上统管起来,与其走撤县设区的路子,不如走向区域平等协调。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评审中,作者指出区域协调的关键是要有“区域平等”的理念,所谓“区域平等”就是说一个地方的发展要尊重其他地方发展的意愿和特点,更不能危害其他地方的发展。作者认为,区域平等的理念与已经被广为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等重要,后者是偏重时间尺度的发展观,而前者是偏重空间尺度的发展观,其意义绝不低于“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5.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

    这也是作者论述城市发展的核心理论之一。作者最早在芜湖的案例中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于1988年在《城市规划》上发表相关论文,论述非均质条件下城市发展的某些规律,指出城市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主要对外经济联系方向发展,城市的布局结构要与此相适应。这个观点,作者也在多地的规划实践和评审中加以运用。如在宁波市域规划的讨论中,作者形象地指出,运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小城市要找火车头,挂上火车头使其带动自身发展,大城市除了对接更大的核心外,还要积极发展自身的腹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作者提出要寻找主要对外经济联系方向,加强与这一方向的各种经济联系,通过这一方向走向世界体系,搭船出海,从而使自身获得最大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6. 城市发展方针

    关于城市发展方针,我国相关政策几经起伏,虽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做了相应的调整,但仍然未能摆脱“规模决定论”的路子。前段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对城市等级标准做了调整,很多大城市一夜之间失去大城市头衔,变成了中等城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仍然是唯规模论。关于这个问题,书中也多次论述,且观点明确、深刻,即城市的能级不在于大小,中心城市的大小也不在于人口多少,而在于就业岗位。在《再议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一文中,作者指出,城市经济效益确实具有随着城市规模级提高而提高的总趋势,但是决定城市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强度和产业结构,不是城市规模。对于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这类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用“规模政策”作为指导这么大一个国家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或基本方针,真是难以想象,太单一了,太机械了!基于此,针对城市发展方针,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加强城乡联系,注重城市效益,完善基础结构,协调规划建设,实现持续发展。”总的思路是从原来“控制城市规模”转向“加强协调发展”。包括城乡协调,城市经济与基础设施的协调,城市之间和城市与区域的协调,规划与建设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总之,这本不到280页的书,相对于周一星教授其他的鸿篇巨著而言,只能算一本“小”书了,而且是作者在退休后利用养病的时间整理而成。但书中观点、内容的深刻性却丝毫不打折扣,平实中更见功力。相对于常规的学术专著而言,口语化的语言、相关项目背景的介绍和花絮,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实践的参考性;除了学术价值以外,我向各位读者推荐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书中展现出来的周一星教授那种“认真”、“独思”,不唯上、不唯权,只唯真理的学术风骨令我深深动容,相信读者读后也会对此有极深的感受。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