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期 2020年第2期 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

卷首语

(2020年第2期)

主题: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和人员损失。上至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层面,下至社区乡村及个人,形成抗疫战线,共同抵御病毒。

       疫情发生以来,规划行业积极应对。武汉规划师们在疫情暴发之初就全身心投入临时性集中救治医院的多轮选址工作;大数据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分析疫情分布和发展趋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出倡议,号召“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寻找真方案”等;“健康城市研究国际网络”学术联盟也应时而生……

       本期以“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为主题,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思考,从社区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领域技术方法、空间响应等方面,共同探讨促进健康城市规划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社区治理方面,《上海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规划思考》明确在社区防疫空间治理体系架构中融入“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治理思路,提出空间统筹、方案引导、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的举措。《公共卫生导向下城市社区治理应急模式研究》系统梳理国外社区应急治理模式,关注其组织机制和信息化管理,对我国社区应急治理模式提出纵向传导、横向参与和多阶段内容完善等建议。《塑造韧性社区共同体:生活圈的规划思考与策略》通过归纳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新特征,从韧性提升角度探讨生活圈规划的应对策略。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超大城市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研究:上海的探索》在借鉴国外卫生设施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浅议新基建背景下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趋势》结合若干案例,探讨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与建设模式的转变。《健康城市背景下大空间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防疫预案探讨——以大型体育馆建筑为例》梳理大型体育馆改造为临时传染病医院的相关因素,明确改造原则,提出设计策略。

       相关领域技术方法方面,《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尺度与方法研究》总结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研究基础,提出不同尺度的建成环境构建策略。《建成环境对行人安全性和步行性的影响: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归纳“D指标”,通过案例分析和空间建模,全面梳理建成环境对步行性和行人安全的影响。《健康街道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提出健康街道内涵及其设计定义,总结健康街道核心要素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对应的设计策略和相关政策要点。《健康城市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理论机制、科学证据、关键要素》从健康城市滨水空间的理论机制、科学证据、关键要素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规划、设计和管理建议。《技术与城市:泛智慧城市技术提升城市韧性》归纳总结泛智慧城市技术的主要应用情况,评估其在提升城市韧性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并提出问题与展望。

       空间响应方面,《高效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规划议题》结合山西省太原和湖北省武汉的案例,提出高效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医疗卫生规划整体策略。《新冠肺炎疫情对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启示》指出既有城市安全防灾规划的短板,并从安全防灾规划的重心、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启发性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市发热门诊空间分布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发热门诊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比较分析,与新加坡PHPC设置标准进行比较,提出上海发热门诊设置建议。《区域协调视角下的区域级传染病救治中心规划设想》提出依托我国主要城镇群规划区域级大规模传染病救治中心,以及采取区域协调、独立选址、弹性建设、多区联动的规划布局策略。

       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对思路有所不同。通过疫情应对的阶段性思考,为建设健康、安全、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及增强城市发展韧性提供一些启发。我们将持续关注疫情下的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期待更健康、更美好的明天。

【本刊编辑部】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