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8年第4期)
主题:社区微更新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逐渐关注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与城市内涵式发展,以及社区规划师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相继出台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方案及微更新指导办法。众多规划师、景观师和建筑师等专业人员纷纷进入社区,施行“微创手术”,在改造社区物质空间的同时,引导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以期挖掘社区文化价值,激发城市空间活力。
本期以“社区微更新”为主题,试图探索社区微更新的方法和路径。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瓴等以重庆山地城市社区为例,对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进行适度量化研究,提出因地制宜的改进措施,提升城市日常空间文化品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冉奥博等以东京都老旧小区更新为例,从社区参与主体、更新手段和议事机制等方面提供启示。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张若曦等聚焦旧城集市型社区转型,提出“产业—人群—空间”的耦合型微更新路径及设计策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刘云刚等以广州桥南街为例,将多元主体、社会资本融入村社规划和建设,探索基于工作坊的村社自治规划和微改造。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刘思思等,从规划关注点、规划方法、操作方法、设计实践等层面,思考社区规划师视角下的社区更新,并提出社区规划师工作框架。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工程师赵波,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实践,分析社区建设核心要素、典型模式,并提出优化策略。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朱直君等,针对宜居生活、文化活动、商务办公、旅游消费等4类社区场景,探究其场景构建策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解芳芳等着重探讨台湾乡村社区营造中重塑地方感的策略与过程。
上述论文既有社区微更新开始较早的日本、中国台湾的案例剖析和经验借鉴,又有正在开展社区微更新的上海、成都、重庆、广州和厦门等城市的实践探索。期冀这些不同特点、不同条件社区的更新改造实践,能给参与社区规划设计及管理的读者们提供更多视角及思路。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