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高密度城市社区花园实施机制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为例


以上海创智农园为例,分析其发展历程、功能布局与运维情况,藉此研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利益相关者在高密度城市社区花园实施中不同的角色与定位,厘清其在社区公共空间服务供给中的责、权、利关系,以提高公众参与度为核心目标,希冀可以为社区花园的推广提供实施解决方案,引领社区绿色空间的多元参与,实现社区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基本概况


社区花园起源于欧美,是一种绿地的组成形式。我国高密度城市由于绿地稀缺,加之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效率不可控,社区花园一直缺乏发展空间。

自2014年以来,随着上海城市更新的推进逐渐深入,作者团队在上海中心城区共有多处不同类型的社区花园陆续建成。它们以社区绿色空间为载体,以公众参与为主要力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有机互动,是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在都市区的缩影。其中始建于2016年的创智农园是典型代表。

创智农园(简称“农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天地园区。农园占地面积2 200 m2,用地性质为街旁绿地。从空间形成而言,是城市开发中的典型隙地,因地下有重要市政管线通过,未得到充分利用,成为临时工棚和闲置地。2016年杨浦科创集团和瑞安集团通过改造再利用,成为上海市首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


农园区位图


2研究目标


在实施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促进公众参与。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对社区花园实施中的利益相关者加以研究,厘清社区层面利益相关者各自的供需关系与运行机制,为社区花园的推广和实施提供解决方案,引领社区绿色空间的多元参与,推进社区基层的深度治理。本文试图以农园的运维经验为例,探索参与各方的相互关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协作机制,找寻空间景观共治的路径。


3创智农园概况与布局


农园总体布局分为设施服务区、公共活动区、朴门菜园区、一米菜园区、互动园艺区等。

 

农园布局简图

 

3.1 基本概况

农园呈狭长型。集装箱改造的室内区域(面积约100 m2)及公共区域(面积约290 m2)位于农园的中部,两侧为大面积的公共农事区(总面积达1 531 m2),其中北部朴门菜园区(面积约150m2)有贯通南北的小路和休息座椅。在全园范围内,设置有垃圾分类箱、蚯蚓塔、各类堆肥设施、雨水收集、小温室等可持续能量循环设施。

 

农园鸟瞰图

 

3.2  设施服务区

农园服务的核心空间载体是一组三节集装箱改造而成的移动式建筑,集装箱长边两侧安装了落地窗与玻璃门,外部墙面刷上蓝色油漆,建筑周围一圈留出10 cm宽的凹槽放置鹅卵石,用于集装箱的屋顶排水。室内设有厨房、洗手间、吧台、公共就餐空间,移动式桌椅增加了空间的功能复合性。

3.3  公共活动区

集装箱外侧,设置活动广场、儿童沙坑,是室外最为集中、利用率最高的公共区,集自行车停车、农夫市集、教育活动、儿童嬉戏、集散功能于一体的广场,北面边缘展示的主要是苔藓艺术家的作品和厨余垃圾分类设施,也是整个园区可持续理念的展示。目前儿童嬉戏区正在拓展中,计划通过亲子参与的方式,调动社区民众自己动手参与营造和维护的积极性。

 

农园公共活动区

 

3.4  朴门菜园区

朴门菜园区位于设施服务区北侧,是朴门实践的核心区域,由螺旋花园、锁孔花园、香蕉圈、厚土栽培实验区、雨水收集、堆肥区等组成,为农园提供种苗支持的小温室也位于此处。这个区域是农园的核心种植供给区和可持续设计营造示范区,也是社区培训的户外重要地点。

 

农园朴门菜园区社区居民自发参与打理

 

3.5  一米菜园区

由于都市居民对种植的热情和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自家的居住空间难以实现,为此在农园北段设置“一米菜园”,作为科普课程体验区,居民获得1 m2上下的体验地块的管理维护权,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建议指导来选择符合自己饮食习惯的食物,一米菜园提供种子、工具和肥料,并配有专门的管理员进行日常维护工作,居民可以收获这块地上的所有作物。管理团队定期邀请专业讲师为居民们授课,讲解种子认知、土壤辨识、工具选用、堆肥、菜园建造和作物栽培等知识,并带领大家亲身实践。

3.6  公共农事区

公共农事区从基础认知和种植要点着手,提高公众对农园整体景观的认知和参与农事活动的实践能力,通过自然教育与农事活动的配合,避免公众的无效参与和资源浪费。农园鼓励公众在掌握一定技能的条件下,多去土地里观察思考、动手实践。除了一米菜园外,园区大部分场地都是提供给市民参与的农事区,主要种植的是上海本地适宜露地栽培的果树、香草、蔬菜以及传统农作物,还原田园乡村的自然风貌。

3.7 互动园艺区

互动园艺区位于沿道路一侧,主要包括轮胎花园、社区花园展区等。轮胎花园系通过废弃轮胎,以社区活动的形式,招募儿童参与布局、制作、描绘及种植养护活动;社区花园展览邀请有志于提供公共空间高品质服务的机构或个人作为参展单位,打造迷你花园,辅助以植物认养、园艺培训、花艺展示等活动,搭建商家企业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开辟重点地块,并提供苗木和工具,让市民共建共享“大众花园”,也鼓励居民从自家带来植物一同分享。

 

农园互动园艺区


4创智农园社会服务内容


4.1 日常管理服务

日常社区服务包括农园日常维护、常规服务、社区认建认养管理、参访接待交流等。

农园每天对外开放,有园区管理方法、活动组织管理办法等制度,仅仅在农园开业的前半年时间里,接待成团的重要访客达20批次,每天都有社区居民来访座谈、交流互动。

常规服务包括用厕、自主茶品和咖啡、有机午餐等。农园可以容纳20人同时就餐,农园与有机市集的会员合作,每周末住在上海郊区的农户带上在家里做好的食物配料或者有机食材来农园,服务对象主要是创智天地园区的白领以及附近居住区的居民。

 

社区居民参与日常管理

 

4.2 科普教育课程

科普教育分散在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上,整个农园就是一个大的自然图书馆。农园特别聘请自然课程教师,确保每周至少一次主题活动,内容涉及当下农园内的农事活动、儿童有关自然教育的课程,以及餐饮、艺术等多方面。农园利用微信会员群、公众号推广文章以及海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收取一定的活动成本费用。以朴门公开课为例,结合理论讲座与实操营造食物森林。农园也设计了一系列的社区花园策划、设计、营造、维护、管理课程,深受周围群众的喜爱。

4.3  社区营造活动

社区营造活动包括专业沙龙、农夫市集、植物漂流、露天电影等。

专业沙龙——沙龙力邀业界先锋和有识之士与社区居民互动,旨在推动都市社区的空间营造与邻里融合,倡导身体力行的绿色有机生活,以小而慢的方式渗透实施,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共享。

 

居民参与社区营造活动(露天电影)

 

农夫市集——在周末,农夫市集与来自上海郊区的个体小农户合作,提供人流量大的场地以供农户售卖自己的有机食品;在工作日,农园在室内有一个格子铺,供友善小农和创业者展示售卖产品。

 

农园农夫市集


植物漂流——农园倡导景观共享的理念,鼓励市民将自家的植株移栽到公共花园里,或者将自家的植物“漂流”到种子图书馆里来,同时在管理者的允许下,也可以拿自家的植物和花园里的植物进行交换。

露天电影院——将外围的白墙作为幕布,用投影仪和几个小板凳搭建简易室外电影院,开放时间主要是在夏天与初秋的晚上,电影主要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为主并结合自然的题材。

4.4 创意生活展览

农园进行了一系列创意生活的展览空间与活动,格子铺是其中之一,户外场地也在探索中。近期最直接的一个活动就是社区花园展,旨在搭建更有影响力的多方交流平台,提升片区的社区活力。


5社区花园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5.1  政府层面

政府层面呈现一定的立体化。具体而言,该项目涉及的政府层面有:绿化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园项目的政策监督、指标核准;五角场街道办事处,行使区政府的综合管理派出职能,形成了以街道自治办为主要渠道的社区自治实验机制,街道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多渠道地推动民众参与社区建设;居委会从法律上来讲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中行为类似政府。创智坊居委在项目之初,就组织参与和发起支持,对社区融合与空间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5.2 企业层面

农园作为企业代建代管项目,其中瑞安集团创智天地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农园的策划设计到建设运维,主体经费由创智天地提供,并保证空间持续地开放共享。在管理层面,创智天地以社会招募的方式,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运维。在实际运维中,企业通过管理区域的大平台系统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执行。

5.3  社会组织

农园日常运维由社会组织——四叶草堂旗下的运营机构“留耕文化”负责,对农园进行专业技术、日常管理、运营组织的工作。四叶草堂(全称为“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作为一家致力于自然教育与体验、永续设计以及社区营造的民办非企业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以青少年为主,藉由公众的高度参与,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与社区互动融合。

5.4  民众层面

社区民众以各种方式使用农园并参与农园的管理维护,其中认养认建是关键的动力支持。在企业的支持、政府的引导及社会组织的悉心培育下,目前农园的社区自组织正在建设中。可以预见,类似以老年人为主体的花友会、以幼童为主体的小小志愿者团队,以及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时尚园艺等群众自发的社团组织,将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发挥积极的作用。


创智农园参与各方供需关系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2期《高密度城市社区花园实施机制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为例》,作者:刘悦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科娈,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魏闽,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王莹,瑞安集团创智天地。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