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和社会语义

cover.jpg

 

传统村落总体布局对自然条件的综合运用及其所要表达的社会语义是一个整体。其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主要体现在安全防灾的系统思维、生存资源的可持续获得,以及注重对生命过程的整体性认识。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社会语义在“区域”上体现了宗族精神追求,在“边界”上反映了对领域感的集体认知,在“地标”上体现了社会控制和教化作用,在“路径”上体现了村落的社会秩序,在“节点”上塑造了村落日常生活的归属感。进一步理解传统村落的整体价值,对传统村落整体空间格局予以整体性积极保护,同时把优秀传统村落作为当今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学习样本。

 

1  研究进展

我们把“传统村落”定义为“在传统农业社会背景和手工生产条件下小规模建造的人居环境类型”。传统村落的总体布局是指传统村落本身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村落内部的建筑与空间场地的关系。“自然智慧”是指传统村落总体布局所考虑的人类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社会语义”是指传统村落总体布局所要表达的社会秩序、场所精神和集体认知。

关于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和“社会语义”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大量的民居调查和整理中,学者开始从单个传统民居建筑研究转向对民居建筑群乃至整体村落的关注。在对建筑美学和文化关注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关注传统村落丰富的生态学意义和社会学内涵。

 

2  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

2.1  安全防灾的系统思维

(1)避免自然地质灾害

一个传统村落的选址最为基础的思考莫过于“安全”这一原则。在先民的建设实践中,能够传承至今的那些上百年的传统村落,至少在抵御自然灾害侵袭这方面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然而,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或侥幸心理,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现象在当今我国一些地区的村庄建设中仍然发生。在反思灾害的过程中,应该学习传统村落的朴素智慧,更要加强对新建村庄选址安全这一基本原则的认识。

(2)治水防洪和理水排涝

虽然传统村落的选址需要避开洪水灾害的直接冲击,但是村落的生产生活又无法远离水源,这使得传统村落的总体布局特别关注“理水”。通过外河、内河、水闸调节、水网相连、疏浚河道等综合方法,保障了生产、生活的安全,形成了独特的风貌,也成为传统村落总体布局中治水防洪和理水排涝的重要智慧。

 

1.PNG

浙江黄岩西部山区屿头乡沙滩村街巷与沟渠排水的一致性

 

然而,治水防洪和理水排涝这一朴素的自然智慧如今却被一些新建村庄忽视了。受益于现代工程机械的便利和排水管网敷设,新建村民小区更多依赖排水管网而不太关注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但受限于管网管径以及垃圾堵塞等原因,暴雨时节往往造成涝灾。

(3)蓄水防旱和储水消防

在农耕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传统村落难以通过有效手段防止大面积和长时间的干旱,但在日常生活中先民积累了一些实用方法融合在村落总体布局中。例如水塘和水缸布局,一方面可作为日常用水的补给,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村落消防灭火的水源。

 

2.PNG

浙江黄岩西部山区宁溪镇乌岩古村村民屋外大水缸

 

然而,这些传统做法如今被现代化的管道供水和消防栓等设施所取代。但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火情发生,通过开启消防栓、接通消防水管等一系列较为专业操作之后,也许火苗已蔓延成火灾。因此,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时候,恐怕还是不能丢弃这些做法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智慧。

2.2  生存资源的可持续获得

(1)耕地资源

出于对耕地资源的珍爱,一般情况下,村民将肥沃的土壤作为耕地,而将村落住宅布置在其一侧的薄地上,或依山而建。这样,村落建筑既可以节省出耕地,同时可以防止地势较低而受到洪水的侵袭。

 

3.jpg

浙江黄岩西部山区宁溪镇乌岩古村建筑与耕地关系图

 

然而,传统村落与耕地的空间邻近性,现在早已被更为便利的机动性所打破。耕地更加规模化地集中起来,人口的集中也导致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因此,有必要重温传统村落总体布局中生活与生产“空间邻近性”的朴素智慧,认真思考在居住社区层面就业岗位的有机配置。

(2)水资源

村落总体布局中会选择合适的位置筑坝蓄水、分流灌溉,同时可以保障沿溪村落的地下水水位,以便村落内井水具有可持续补水的保障。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使用造就了诸多依水而建的村落,这些村落一般沿水系方向展开,街巷与水系呈鱼骨状垂直联系,不仅可以使水流通过重力自然流动,也让村民能够以最短的路径获取水资源。在一些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村落中,可以看到先民对水资源整理过程中体现出的安全、便捷、公平和可持续的自然智慧。

 

4.jpg

浙江宁海前童村落总体布局中流经家家户户的水渠

 

然而,当今我国许多乡村地区的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令人十分痛心。自来水普及之后的便利性,使得村民们几乎忘却了天然水资源的珍贵。应该把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与乡村文明联系起来看待,充分学习先民对于水资源的自然智慧。

(3)阳光与风道

日照是传统村落建筑和空间场地布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顺应日照走势的总体布局,反映出先民对于日照和健康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风道是传统村落总体布局又一重要特征。传统村落一侧的溪流或河道,长年的水流带动空气流动形成自然风,成为小气候环境调节的重要资源。这种“水”与“风”互动而形成的“风水”认识,对居住健康显然十分有益,反映出先民在传统村落总体布局中的朴素智慧。

然而,当今一些乡村地区对于日照和新风已较少重视。特别是靠近大城市周边地区的村落,土地价值增长迅速,受房屋租赁收益驱动,村民在有限的宅基地上建屋越来越高,不顾居住建筑的日照标准。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村落水系破坏的现象屡屡发生,水体被填埋,原本流动的水体受到阻断,导致风道消失,从而降低了村落小气候的品质。

2.3  传承繁衍与叶落归根,生命过程的整体性认识

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还体现在对人居环境生命过程的整体性认识,即对于传承繁衍的“生”和叶落归根的“死”,均作为空间场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生”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子孙后代发展用地的预先考虑。近、远期相结合的思考,是在村落选址和总体布局之初就已经被整体确定,以至传统村落历经百年生长,其整体空间场地与结构仍然显得完整和有序。

关于“死”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总体布局中如何选择墓地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墓地的选址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既要考虑到与村落居住建筑在空间上有一定隔离,又要考虑到祭扫方便。通过对“死”的空间诠释,来更好地定义“生”的场所意义。

 

3  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社会语义

3.1  区域(District):宗族的精神追求

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结构与周边山水自然环境的呼应关系,从一开始就融入了特定的社会语义。尽管后来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村落用地规模发生变化,但是在区域层面的总体布局结构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仅造就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特色,更重要的是其空间表象下蕴藏着村落宗族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内在本质。对于这一总体布局特色和价值的认识,有助于科学合理开展当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

3.2  边界(Edge):领域感的集体认知

传统村落的边界具有较为明显的物质空间提示,是村落领域感的集体认知,有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宗族意识。例如,陈志华等著的《新叶村》指出新叶村内渠作为村子命脉而成为村落的边界,宗祠规定“叶姓本族的成员,房子都造在双溪环抱之内,不允许造在双溪之外。叶姓族人,凡死于双溪之外的,不能入祠停厝,归葬祖茔。另一方面,外姓人,除了铁匠和剃头匠之外,一律不许暂住在双溪之内”。这个双溪河道边界“保护着宗法制度下血缘村落的单纯性”,它“不仅仅是地理性的,更重要的是社会性的、心理性的”。

3.3  地标(Landmark):社会控制和教化作用

地标是传统村落视觉环境中几乎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的人工构筑。它们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高度或体量,位于村落总体布局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其功能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无论是风水影响、宗教仪式或精神伦理的寓意,它们都标识并传承着村落的社会语义,起到社会控制和教化作用,是村落社会稳定和精神追求的物质载体。

 

5.jpg

浙江建德新叶村文峰塔地标在天际轮廓线的视觉控制作用

 

3.4  路径(Route):从空间秩序到社会秩序

传统村落中的“路径”既是两侧建筑完型之后的结果,同时又是定义两侧建筑空间距离的主要依据,从而承担了村落规模有序增长控制要素的角色。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传统村落,主体街巷空间随着村民住宅增加而成网络状分布。村落总体布局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扩展过程中,主街形成两条或者更多条路径走向。即便如此,在主要街巷空间分布和串联的仍然是诸如祠堂、埠头等村落的公共设施和场地,形成一种类似“分形”的结构,局部和整体关系始终保持着相似性。这种表象背后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逻辑。因此,传统村落总体布局中,空间秩序和社会秩序具有一致性。

3.5  节点(Nodes):日常生活与归属感

节点是指村落内部重要的公共设施与场地,它们承载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传统村落的节点空间不是村民住宅等建造完型之后“剩下”的,相反,它们是与住宅等建筑之间功能关系互动的结果。这种规划设计方法,既考虑到住宅等建筑功能,同时又考虑场地的活动使用要求,是“图”与“底”的有机统一。用来限定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周边建筑,一般是具有公共活动和开放空间的特点,并且由村落街巷的主街“路径”串联,为村落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达性和便捷性。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4期《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和社会语义》,作者:杨贵庆、蔡一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