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ity Reader》 (Sixth Edition)

1454551357693629.jpg《The City Reader (Sixth Edition)》导读

Richard T. LeGates, Frederic Stout 编著

书评作者: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


自1996年第一次印刷以来,《The City Reader》英文版已经在2000、2003、2007、2011和2015年经过了6次修订和重印。作为一本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经典文献的集锦,《The City Reader》已经在北美、欧洲以及其他英语国家畅销了近20年;而如今,我们相关领域学者也都熟悉此书,在城市规划或城市研究类的推荐文献中都会将其列入。然而,畅销也许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笔者认为,在“为了增长的规划”(Planning for Growth)这一中国模式日渐式微,而社会、文化、管理、政策等多元因素的作用逐渐强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这本文献对于我国当下的城市研究和规划实践的意义。

《The City Reader》英文版第6次修订版汇集了60多篇来自欧美学者的最经典的代表作品,紧紧围绕“城市”这一中心议题,从8个领域展开讨论:(1)城市的演进(The evolution of cities);(2)城市文化与社会(Urban culture and society);(3)城市空间(Urban space);(4)城市政策、管理和经济(Urban politics, governace, and economics);(5)城市规划的历史与展望(Urban planninghistory and visions);(6)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7)城市设计和场所营造(Urban design and place making);(8)全球社会中的城市(Cities in a global society)。

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研究城市是一项宏大而无止境的事业。从城市研究和实践者的知识边界来看,可发现书中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共同知识部分和特定知识部分。首先,该书的第1、3、5、7、8等章节可以归为共同知识,我国多数学术研究或实践从业人员对这部分内容熟悉和理解程度相对较高。其中,第1章“城市的演进”从人类文明演变的高度审视全球城市发展的历史,收录了有关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功能的历史演变、工业化与技术变革推动的城市发展以及中产阶级选择下的“技术郊区”(technoburb)的出现等;第3章“城市空间”主要节选了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方面的经典作品,包括阿里•迈达尼普尔的社会隔离、罗伯特•克鲁格曼的城市蔓延、欧内斯特•伯吉斯的城市空间结构、曼努尔•卡斯特尔斯的“流动空间和场所空间”等;第5章从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的视角展开了“城市规划的历史与展望”,收录了霍华德、柯布西耶、赖特等人对田园城市、现代城市、广亩城市等现代模型的经典论述,以及新城市主义、可持续发展等应对时代变迁的新兴思潮;第7章“城市设计和场所营造”探讨人类实际塑造建成环境的方式,收录了包括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西萨•佩里的“邻里单元”等;第8章“全球社会中的城市”集中展示了学者对全球化下新的城市秩序的思考,包括萨斯基亚•萨森的“全球城市”、尼尔•布莱纳和罗杰•基尔的“从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化”、张庭伟的“全球社会中的中国城市”等等。

其次,该书的第2、4、6章可以归为特定知识。由于中外城市发展的阶段差异,我国学术研究或实践从业人员对这些内容的认知程度还比较有限。随着我国城市规划所承担的“经济使命”逐渐弱化,以及“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规划师所掌握的工具箱中的工具类型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指导这些工具发挥作用的理论也会相应改变,而本书可以给城市研究人员和规划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第2章“城市文化与社会”所收录的文章讨论了城市的文化与市民、社区之间相互成就的作用机制,如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戏剧”(urban drama)、简•雅各布斯的“街道芭蕾”、罗伯特•帕特南的“社会资本”流失、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等;第4章“城市政策、管理和经济”集中讨论了城市政策、城市官治和城市经济方面的经典文献,收录了包括公众参与的市民阶梯、城市增长机器、破窗理论、城市作为扭曲的价格体系,以及内城的竞争优势等在内的系列论著;第6章“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收录了讨论当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以及规划实践中涉及的知识、技巧和价值观问题。前者如保罗•戴维多夫提出的倡导性和复合性规划理论,后者如爱德华•J•凯泽和戴维•R•戈德乔尔对美国20世纪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演变的观察,以及当今美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现状。

诚然,该书内容涵盖面较广泛,并且各位学者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单独的章节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特色。这种集深度和广度于一体的体例风格,得益于本书主编理查德•勒盖茨和弗雷德里克•斯托特教授的两项工作:一是在组织每一章节的论文选编时采取了一定的研究框架,并将这种独特的框架写成引言,从而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二是在每篇文章的正文前面,都给出了详细的编者导读,列出了该文作者写作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该作者的主要学术贡献和成就,以及对有助于理解这篇文章的扩展阅读的建议。因此,除了本文收录文章均为该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以外,主编精心地穿针引线可能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也是这本书先后6次印刷,被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读者所喜爱,并为世界各地的人口学、建筑学、考古学、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所理解和认可的重要原因。

城市的发展及其评价体系都是多维度的,这对进入“新常态”时期的中国城市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城市规划而言,从“为了增长的规划”到“为了人的规划”,研究者和实践者都需要从以往的宏大叙事转向关注以人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及其相关议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关于城市的专业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城市的方法等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而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和审视的西方样本。对该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阅读《The City Reader》在2013年翻译和改写的中文版,即《城市读本》(The Chinese City Reader),该书中舍去了第五版中的部分西方文献,并加入了16篇关于中国城市的经典文献及当代学者的文章,从而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相关的议题的中外经典文献比较阅读选集。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