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24年第4期 总第177期 【本期主题: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
- 上海落实“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2024 VOL4: (P1-P8) [PDF下载]
- 面向空间使用活动数据的城市建成区碳核算方法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9-P16) [PDF下载]
- 产业园区建成环境对低碳通勤的影响机制和优化策略研究——以天津高新区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17-P23) [PDF下载]
- 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评价与规划启示——以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个城市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24-P30) [PDF下载]
- 寒地微气候影响下的住区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效应协同优化研究 [摘要] 2024 VOL4: (P31-P39) [PDF下载]
- 长三角城市群多部门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影响要素与空间规划响应研究 [摘要] 2024 VOL4: (P40-P47) [PDF下载]
- 我国五大城市群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碳策略探讨 [摘要] 2024 VOL4: (P48-P55) [PDF下载]
- 多源数据驱动街区空间品质提升设计方法探索——以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获奖方案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56-P63) [PDF下载]
- 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治理新探索——简析《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 [摘要] 2024 VOL4: (P64-P69) [PDF下载]
- 滨水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策略研究——以黄浦江东岸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70-P77) [PDF下载]
- 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基于38个重点城市七普人口与规划人口的比较分析 [摘要] 2024 VOL4: (P78-P84) [PDF下载]
- 上海市中心区居住空间组织网络模式及测度——整合物质和社会空间的复杂网络分析 [摘要] 2024 VOL4: (P85-P92) [PDF下载]
- 治理视角下的新城建设空间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94-P101) [PDF下载]
- 新时代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内容与方法 [摘要] 2024 VOL4: (P102-P108) [PDF下载]
- 美学视角下社区街道界面微更新研究 [摘要] 2024 VOL4: (P109-P115) [PDF下载]
- 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整合性更新研究——以泉州江南片区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116-P122) [PDF下载]
- 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武汉都市圈生态网络构建探索 [摘要] 2024 VOL4: (P123-P131) [PDF下载]
- 上海市早高峰轨道交通缓挤的时空行为规划策略 研究——以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132-P139) [PDF下载]
-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公众情绪感知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 [摘要] 2024 VOL4: (P140-P148) [PDF下载]
- 精细化治理背景下的交通限行区分级管控合理性评估与优化——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149-P156) [PDF下载]
-
上海落实“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为目标,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空间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国 土空间也面临发展新机遇和转型挑战。在此背景下,以战略规划转型为出发点,衔接温室气体清单并梳理国土空间规划 促进减碳增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碳约束背景下上海空间战略发展响应思路,以及基于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 点领域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以期为上海落实“双碳”目标提供研究支撑。 2024 VOL4: (P1-P8) [摘要] [PDF下载] -
面向空间使用活动数据的城市建成区碳核算方法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 [摘要]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正在面对的重大威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碳核算是监测城市 碳排放情况,调控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以城市建成区为碳核算范围,并将城市碳核算方法与城市空间要素相 衔接,这对于实现城市“双碳”目标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15年间的 能源活动数据与空间使用活动数据,构建城市建成区碳核算体系与面向城市空间使用活动数据的城市建成区碳核算方 法,并将核算结果与能源使用碳核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核算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城市碳中和路径预 测、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评估等碳核算方法应用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助力“双碳”目标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2024 VOL4: (P9-P16) [摘要] [PDF下载] -
产业园区建成环境对低碳通勤的影响机制和优化策略研究——以天津高新区为例 [摘要] 产业园区作为以生产就业为主导功能的城市空间,其内部的职工通勤行为呈现较为明显的高碳特征。选取天津市高新 区华苑片区(城内园区)和华苑产业园(城外园区)2个不同区位的典型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 多元Logit回归模型,从步行环境、功能与活力、交通连通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个维度分析建成环境对职工通勤选择 的影响机理,并针对不同园区的建成环境提出共性和差异性低碳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交通连通度和步行环境 始终是影响职工通勤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建成环境优化时应予以重点关注;(2)城内园区需强调功能多样性和活 力的提升,而城外园区则应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 2024 VOL4: (P17-P23) [摘要] [PDF下载] -
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评价与规划启示——以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个城市为例 [摘要] 应对城市低碳发展需求,以城市的基本运行单元社区生活圈为研究范围,对居民低碳出行环境进行评价。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手段,在以往慢行环境评价指标中增加对步行环境的精细化测度,并采取主客观结合的出行环境评价方法, 对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个城市中24个典型的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其长处与短板,提出针对性的 规划设计建议。不同类型社区的低碳出行环境特点差异明显,而缺乏专用自行车道是中国城市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方 面亟待探索解决的共同难题。 2024 VOL4: (P24-P30) [摘要] [PDF下载] -
寒地微气候影响下的住区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效应协同优化研究 [摘要] 城市空间形态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气候领域,然而由此产生对建筑碳排放效应的影响规律尚 有待进一步探讨。以严寒地区沈阳市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种微气候要素影响下的建筑碳排放耦合模型,采用 Grasshopper构建参数化平台,集成住区形态几何控制模块、微气候分析模块与碳排放模拟模块,在遗传算法支持下, 以碳排放效应最优为目标进行住区空间布局寻优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微气候要素对单体建筑各层碳排放的影响程 度为:风速>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在容积率一定情况下,形态参数对住区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程度为:建筑朝向>建筑 间距系数>围合度。根据2023年冬至日气象数据进行优化实验,获得的最优方案与原始方案对比,当日住区的CO2排放 量减少6.53 kg。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规划建设低碳住区提供一种量化控制设计方法。 2024 VOL4: (P31-P39) [摘要] [PDF下载] -
长三角城市群多部门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影响要素与空间规划响应研究 [摘要] 从碳排放总量及工业、民用、交通、电力四部门排放量出发,可视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构建模型分析 其影响要素,并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提出响应策略。首先,对1990—2021年长三角碳排放进行时空数据可视化;其次,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碳排放空间协同性;再次,考虑国土空间规划分区,采用改进STIRPAT模型遴选出社会经济、建成 环境方面对总量、地均碳排放的显著影响因子及其弹性系数;最后,提出针对长三角地区碳减排的空间规划策略。结果 表明,碳排放以区域性中心城区为聚集,城市化水平、人口要素、人均财富等要素会促进区域碳排放。基于此,提出碳排 放分区划定、低碳产业引导、用地分类与格局优化等空间响应策略。 2024 VOL4: (P40-P47) [摘要] [PDF下载] -
我国五大城市群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碳策略探讨 [摘要] 城市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地域,在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 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生产消费与空间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五大城市群的碳排放总体特征、构成特征、空间分布、转换 特征和碳汇的结构与空间特征。通过对比五大城市群的碳排放结构关联,评估了总量与强度、碳中和特征,以及与社会 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揭示了各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地级市产业门类在碳排放方面的相互影响。最后,基于现行减 碳政策和机制,并参考相关国际经验,对五大城市群的减碳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2024 VOL4: (P48-P55) [摘要] [PDF下载] -
多源数据驱动街区空间品质提升设计方法探索——以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获奖方案为例 [摘要] 伴随城镇化阶段转型,提升街区空间品质正成为新时期城市设计的工作重点。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正在 改变传统城市设计的工作语境,为街区空间品质的提升带来更多可能性。新数据技术在街区型城市设计的应用上目前 存在着研究维度相对单一、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难以在整体上客观反映街区空间品质及环境要素之间的有机关系。 首先,将城市设计学科的整体观与新数据技术的集成性有效融合,探讨存量更新背景下街区空间品质提升的理论内 涵、内容构成与目标理念。其次,利用多源数据组合优势,建构多维度、多要素的综合品质研究框架、设计指标体系以及 相应的技术路径。最后,以西陵家宅路、文定坊商业街坊和小陆家嘴金融商务街区为例,通过关键基础指标、问题诊断、 目标愿景、策略框架与设计成果评估等技术环节的解析,初步验证该技术方法在不同街区环境中的可应用性。 2024 VOL4: (P56-P63) [摘要] [PDF下载] -
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治理新探索——简析《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 [摘要] 上海市“一江一河”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世界级城市会客厅”。《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是“一江 一河”建设迈向精细化治理的一次重要探索,导则编制和示范建设同步推进,具有较强的落地性特点。解读当前无障 碍环境建设的规范标准和国内外趋势,从平等融合的人文理念、协同推进的工作组织、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等3个方 面,对导则的内容构架和创新特点进行阐述。为城市规划拓展学科领域、关注多元化需求、提升公共空间精细化治理水 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行积极尝试。 2024 VOL4: (P64-P69) [摘要] [PDF下载] -
滨水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策略研究——以黄浦江东岸为例 [摘要] 滨水区是城市建成环境的稀缺资源,也是市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作为上海标志性滨水空间,黄浦江已成为上海国际 大都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以黄浦江东岸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东岸公共空间活力和可达性有待提升,与腹地 联系还需加强。据此,从滨水区与腹地联动发展角度提出交通联动、空间联动、功能联动和管理联动等策略,以提升滨江 的可达性,推进滨江公共空间向腹地延伸,促进休闲娱乐与文化、体育、科创等功能融合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治。 2024 VOL4: (P70-P77) [摘要] [PDF下载] -
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基于38个重点城市七普人口与规划人口的比较分析 [摘要] 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编制内容,影响着城市资源承载、土地开发、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配置 的可持续性。通过对38座重点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划值与七普人口实际值差距比较分析,发现2020年规划人口和实际 人口呈现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差异化系统性偏离状况,进而对其成因展开剖析,最后面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 实施工作,提出需要正确定位规划人口预测的作用,加强从技术预测逻辑到政策调控逻辑的转变,创新人口类型认知概 念体系、多情景推演模型方法和动态精准响应机制,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弹性应对等建议,以期更好地提升国土空间治 理现代化水平。 2024 VOL4: (P78-P84) [摘要] [PDF下载] -
上海市中心区居住空间组织网络模式及测度——整合物质和社会空间的复杂网络分析 [摘要] 住宅区是城市建成地区的主要功能空间。选择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范围,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以住宅区为网 络“节点”,以空间邻近性和社会互动为网络“连边”,建构居住空间网络,分析测度居住区“度”分布,检验居住空间网 络的鲁棒性,并识别网络“社团”。发现城市居住空间网络稳定性意味着和谐、顺畅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传递,其中大“度” 节点住宅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予以重点关注。居住空间网络“社团”识别的结果对解读城市地域认同有借鉴意义。结 论为建立“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相融合的城市住宅区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大都市建成 区单元规划和空间更新有借鉴意义。 2024 VOL4: (P85-P92) [摘要] [PDF下载] -
治理视角下的新城建设空间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城建设在增长主义导向下呈现粗放扩张的特点,伴随城市建设进入做优增量的转型期,政府亟 待厘清新城空间的发展机制,从而转变新城建设的治理方式。基于城市政体理论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分析,选取南京 河西新城为研究对象,划分其3个建设阶段,研究各阶段的开发模式及产生的空间效应,分析各阶段的空间发展机制。指 出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关系变化影响着新城的空间建设,应该构建“强政府+强市场+强社会”的治理结构,建设高品 质可持续发展的新城,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转型需求。 2024 VOL4: (P94-P101) [摘要] [PDF下载] -
新时代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内容与方法 [摘要] 新时代,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推动城市内涵提升、践行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 背景下,地下空间规划应积极响应新的政策要求和实践需求,进一步厘清规划体系、完善规划内容、突破关键技术方 法。加强发展规划对空间规划的传导,构建“纵向‘1+3’、横向‘1+N’”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并把规划研究和深化 设计作为规划体系的有益补充。各层次地下空间规划应各司其职、突出重点,以“全域(市县域)为视角、中心城区为 重点、城市重点地区为关键”,形成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框架和主体内容。紧紧抓住规划前端资源评价和后端规划实施两 个关键环节,探讨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评价和规划实施传导两种技术方法,科学指导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24 VOL4: (P102-P108) [摘要] [PDF下载] -
美学视角下社区街道界面微更新研究 [摘要] 城市存量发展中,街道更新是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定位、功能、业态、品质等多方面的转换升级。其中,街 道界面是城市风貌的关键展示窗口,街道美学与文化价值的提升对于增强城市品质至关重要。倡导将美学理念深度融 入街道界面的微更新过程中,从视觉感知、空间体验和情感共鸣3个维度出发,探讨立面美化、视觉焦点营造、空间优化、 在地文化融入和生活赋能等策略。探索通过一系列创新且实用的精细设计焕发街道新生,美化城市景观,赋予文化内涵 与鲜活的生命力,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空间体验与情感连接。 2024 VOL4: (P109-P115) [摘要] [PDF下载] -
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整合性更新研究——以泉州江南片区为例 [摘要] 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是一类位于城市边缘区且已被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具有服务城乡功能、延续文化基因价值,但 尚未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随着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尝试统筹边界内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已然 是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一次必要性探索。结合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困境分析,以福建省泉州江南片区为例, 提出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整合性方法——非典型传统村落遴选分类与价值延续、非典型传统村落与外部的整合性 保护和发展,以期为非典型传统村落和城市边缘区更新提供参考。 2024 VOL4: (P116-P122)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武汉都市圈生态网络构建探索 [摘要]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 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 环境”相关性模型从而构建生态网络。随着《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都市圈成为第7个 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基于长达15年(2007—2021年)的鸟类长期观测数据和城乡环境数据,探 究城乡环境特征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机制,识别重要鸟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构建以鸟类为指征的生态源地—生态廊 道—生态网络保护体系。此外,基于城市扩张模型分析生态网络被侵占风险,对其进行重要性和敏感性分级,识别鸟类 多样性保护的难点和痛点。有望为面向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实证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中 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2024 VOL4: (P123-P131) [摘要] [PDF下载] -
上海市早高峰轨道交通缓挤的时空行为规划策略 研究——以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 [摘要] 针对上海市严峻的轨道交通高峰客流拥挤问题,在时空行为规划框架下进行缓挤策略研究。以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利 用智能卡数据模拟乘客出行时空轨迹,基于拥挤形成的时空过程视角识别轨道交通拥挤情况,划分拥挤类型,并追溯拥 挤客流的来源与去向。同时,深入挖掘乘客的出行目的、出行规律和出行约束等出行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出行特 征人群提出信息推荐、预约进站、调整上班时间以及转移就业岗位等时间、空间和行为策略,并定量评估策略实施的缓 挤潜力,为治理城市轨道交通拥挤问题提供可借鉴的视角、方法和策略。 2024 VOL4: (P132-P139) [摘要] [PDF下载] -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公众情绪感知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公众情绪感知来优化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提升公众既有空间体验的思考之一。结合环境心理 学,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利用新浪微博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 情绪感知,并通过情绪词频分析法探究公众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 感知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第二,时空要素与主观要素均会导致公众在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不同情绪的感知差 异;第三,影响公众情绪感知的因素存在“认知”与“行为”维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验证了通过社交媒体数据来揭 示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的可行性,提出符合公众中高阶情感需求的空间改善与提升策略,以期 为综合交通枢纽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2024 VOL4: (P140-P148) [摘要] [PDF下载] -
精细化治理背景下的交通限行区分级管控合理性评估与优化——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 合理地划定限行区域,辅之以差异化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拥堵、精准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水平。以实 时交通拥堵指数、OSM路网数据、公交线路和站点数据为研究数据,识别杭州市分级限行区内的拥堵区分布,分析拥 堵区交通供给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分拥堵区类型并提出分类管控优化策略。研究发现,杭州市限行区分级较为合理,对 浙A及区域号牌限行的拥堵区路网密度及其等级配置合理,公共交通供给略有错位与不足;对外地车辆限行的拥堵区 路网供给不足,公交供给水平相对较高,但在精细尺度上存在交通供给要素的错位与替代性公共交通不足的问题;根 据交通供给特征及限行政策将拥堵区划分为片区式、飞地式和节点式拥堵区,分别提出实施拥堵收费、优化路网结构、 提高微循环能力、增设公交线路串点成线及引导公交出行等策略,以期为大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提供借鉴。 2024 VOL4: (P149-P156) [摘要] [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