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23年第2期 总第169期 【本期主题: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规划】
- 基于韧性提升的乡村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与实践 ——以贵州省下司镇清江村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1-P7) [PDF下载]
- 寒地乡村韧性提升与规划响应路径 [摘要] 2023 VOL2: (P8-P14) [PDF下载]
- 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15-P22) [PDF下载]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乡村韧性评价与提升策略——以湖南省湘阴县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23-P28) [PDF下载]
-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的空间分异机制与优化 策略——以西藏昌都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29-P37) [PDF下载]
- “直过民族”聚落人居环境“生态—社会—生计” 耦合适应研究——以独龙江流域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38-P44) [PDF下载]
- 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45-P51) [PDF下载]
- “上海2035”总规指引下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 编制研究 [摘要] 2023 VOL2: (P52-P59) [PDF下载]
- 城市更新语境下存量工业用地“零星转型”路径 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60-P66) [PDF下载]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 2023 VOL2: (P67-P73) [PDF下载]
- 兼顾历史风貌保护和居住质量提升的上海旧里社区 更新模式辨析 [摘要] 2023 VOL2: (P74-P80) [PDF下载]
- 伦敦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特征研究及对上海的思考 [摘要] 2023 VOL2: (P81-P86) [PDF下载]
- 权衡稳粮和经济效益的村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探索——以江苏省溧阳市H村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87-P92) [PDF下载]
- 现代城市货运物流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93-P100) [PDF下载]
- 基于吉林一号夜光影像的高精度住房空置率测度与 影响因子研究 [摘要] 2023 VOL2: (P101-P108) [PDF下载]
- 基于多源数据的街道环境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摘要] 2023 VOL2: (P109-P115) [PDF下载]
- 上海市创新空间的演化特征与政策启示——基于专利数据的探讨 [摘要] 2023 VOL2: (P116-P123) [PDF下载]
-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路径分析——基于江浙皖3个城市的比较研究 [摘要] 2023 VOL2: (P125-P132) [PDF下载]
- 以活力通学为目标的城市通学干预因素概念模型 及设计策略 [摘要] 2023 VOL2: (P133-P140) [PDF下载]
- 城市边缘区交通拥堵成因、优化路径与规划反思——以上海市高境镇殷高西路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147-P153) [PDF下载]
-
基于韧性提升的乡村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与实践 ——以贵州省下司镇清江村为例 [摘要] 乡村应急疏散空间是乡村防灾韧性最直接的空间表征,由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两部分构成。现有的乡村综合防灾规划中对应急疏散空间研究不足,缺少科学实用的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从韧性提升的视角提出乡村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及其技术要点。结合乡村特征识别空间脆弱性,通过多区域协同防灾空间规划、仿真优化的疏散路径规划和设施配置等方式,提升应急疏散空间工程韧性。深度介入社区应急疏散能力训练,建立多主体协同、多阶段联动、具备地方性特色的乡村社区应急响应机制,同步加强社会韧性。该方法完善了乡村综合防灾规划中的相关技术内容。 2023 VOL2: (P1-P7) [摘要] [PDF下载] -
寒地乡村韧性提升与规划响应路径 [摘要]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乡村地区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乡村韧性,即乡村主动 适应和调节外部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准确认知乡村现状并及时采取规划应对措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 例,对寒地乡村韧性进行剖析,研究乡村的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和工程韧性等5个韧性构成及存在 问题。进一步分析韧性提升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寒地乡村韧性提升的规划响应路径,将韧性提升融入国土空间规 划,以期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2023 VOL2: (P8-P14) [摘要] [PDF下载] -
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 基于韧性概念内涵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确定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和灾害危险性的测度方法,提出综合韧性指数用以测度乡村人居环境韧性,并以江苏省为例开展研究。基于现有江苏省范围内自然灾害危险性的分析,选取地震、地质、洪水和台风作为主要灾害威胁,结合乡村人居环境韧性指标体系,测度2016年与2020年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并开展空间相关性和泰尔指数(Theil index)分析。研究发现:(1)综合韧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5大系统中除了人类系统均有所提升;(2)江苏省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3)江苏省内综合韧性指数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且苏南地区内部差异性显著大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从韧性与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视角,为乡村人居环境韧性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2023 VOL2: (P15-P22) [摘要] [PDF下载]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乡村韧性评价与提升策略——以湖南省湘阴县为例 [摘要]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乡村地区在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且体系不完善,易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评估乡村抵御相关风险的韧性能力并提出相应策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以湖南省湘阴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抵抗—恢复—适应”韧性模型,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韧性指标权重,对湘阴县153个村庄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湘阴县乡村整体韧性程度偏低,各村庄间的韧性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高风险的村庄主要有“抵抗力”脆弱型、“恢复力”脆弱型、“适应力”脆弱型、“抵抗—恢复”脆弱型4种类型。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为韧性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023 VOL2: (P23-P28) [摘要] [PDF下载] -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的空间分异机制与优化 策略——以西藏昌都为例 [摘要]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具有人地矛盾突出、资源配置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难点地区。以西藏昌都为例,基于人居环境系统与韧性理论,建立“自然—产业—社会—居住—支撑”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解析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机制,并提出不同要素驱动下各类村庄的系统韧性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昌都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普遍呈现低韧性水平,韧性高值区与高耦合协调区均集中于城区周边与河谷地带,总体呈现“点群式”分布特征;(2)居住条件与产业发展是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针对“失调衰退型、转型提升型、协调发展型”村庄特征提出单系统驱动提升与多系统协调优化策略,为山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2023 VOL2: (P29-P37) [摘要] [PDF下载] -
“直过民族”聚落人居环境“生态—社会—生计” 耦合适应研究——以独龙江流域为例 [摘要] “直过民族”指在我国云南等地,由原始社会末期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当前状态的傈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滇西北边陲的独龙江流域是“直过民族”之一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其地域的单元性以及跃进式的历史进程使得该地区的聚落人居环境研究具有典型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文本梳理等方法进行比对印证,在河谷、小流域、村寨3个尺度上论述独龙族人居环境的时空变迁,并探讨其聚落营建历程中核心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独龙族以生存压力为主导形成了典型的山地聚落格局,并在游耕散居转为农业聚居的过程中不断调适其人居空间与社会组织。独龙族聚落作为独立的人居单元,在长中短时段的不同因素影响下构成多尺度嵌套的空间体系格局,并在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建立起“生态—社会—生计”相耦合的适应机制。 2023 VOL2: (P38-P44) [摘要] [PDF下载] -
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后半程,乡村社区面临多重复杂的挑战与自身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乡村社区系统独特的自适应性与自调节性相关“社区韧性”问题引发多方关注。在乡村规划中如何提升社区韧性尚需学界深入研究与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规划实践为例,通过对乡村社区韧性的概念解析与既有文献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4个维度分析乡村社区韧性特征与变化的思路,构建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框架。北沟村多年规划实践表明,在乡村规划中充分尊重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度保持乡村社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能够有效地逐步修复和提升乡村社区的综合韧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3 VOL2: (P45-P51) [摘要] [PDF下载] -
“上海2035”总规指引下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 编制研究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在梳理生态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市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现状,延续“上海2035”总规价值导向、思维方式与逻辑框架,提出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与策略:一是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生态空间框架体系;二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三是强化“四类六区”为核心的生态空间管控模式;四是完善时空秩序的空间规划传导路径,以期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2023 VOL2: (P52-P59) [摘要] [PDF下载] -
城市更新语境下存量工业用地“零星转型”路径 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摘要] 在土地空间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上海正由外拓增量扩张转向内涵存量优化,存量工业用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零星转型”作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一种重要模式,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机动、数量多等特点,对于存量工业用地的挖潜具有现实意义。以闵行区为例,其存量工业用地“零星转型”推进进程缓慢、效果不明显,面临多方利益主体博弈、流程机制待健全、部门协调需统筹、运营管理弹性需改善、公众参与有待提高等困境。基于城市更新语境,以动力、路径、权责、机制与方法5个维度为抓手,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增强动力、畅通路径、厘清权责、完善制度和创新方法5个方面的转型路径,以期为类似工业用地更新提供借鉴。 2023 VOL2: (P60-P66) [摘要] [PDF下载]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 从“多规合一”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思路和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系统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升级挑战。立足国家提出的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战略要求,剖析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灾害形势,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迫切性,在解析国土空间规划为综合防灾规划的功能定位、架构体系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详细探讨新时期综合防灾规划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最终从规划思想、编制模式、技术途径、政策法规和制度机制上对综合防灾规划的发展路径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为综合灾害防御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思路。 2023 VOL2: (P67-P73) [摘要] [PDF下载] -
兼顾历史风貌保护和居住质量提升的上海旧里社区 更新模式辨析 [摘要] 旧里作为上海里弄的重要类型,既具有遗产属性,又存在突出的居住问题,复杂的矛盾使得保护与更新困难重重。通过梳理更新改造的发展历程,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下的3个旧里更新案例,对比不同模式在历史风貌保护和居住质量提升两个层面的更新成效,并分析总结更新机制和相关经验。基于案例研究,指出旧里更新需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探寻适宜的更新模式,并需要扎实的基础研究为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建构精细的治理机制为更新发展提供支持。 2023 VOL2: (P74-P80) [摘要] [PDF下载] -
伦敦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特征研究及对上海的思考 [摘要] 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切实解决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是上海引导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进程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在供应规模、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伦敦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曾经历与上海相似的情况,并取得显著成效。在上海进入存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及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新常态背景下,从伦敦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历程及侧重点、用地规模与结构类型、用地空间布局特点和规划实施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伦敦的先进经验,结合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构建符合上海发展实际和趋势特点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从加快规划编制、保障供应规模、丰富供给方式、进行差异化布局、保障实施和评估等6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持续性、系统完善、现实可行的新思路。 2023 VOL2: (P81-P86) [摘要] [PDF下载] -
权衡稳粮和经济效益的村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探索——以江苏省溧阳市H村为例 [摘要] 权衡粮食生产和经济效益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空间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挑战。首先建构基于粮食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村庄土地资源配置分析框架;其次以溧阳市粮食生产功能区H村为例,从人、地、产等3方面分析H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出发,比较H村土地资源配置的5个情景。多情景评价模式有助于村庄规划的农业空间优化分析,廓清村庄发展的政策选择路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农业空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亩产收益的一般性排序为非农生产>非粮生产>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优先导向下应确保粮食生产规模,但农业现代化可能造成对老年劳动力的“挤出效应”;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具有地理品牌的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则更好;农业空间优化需要把握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土地流转与民生保障、非农就业与镇村融合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2023 VOL2: (P87-P92) [摘要] [PDF下载] -
现代城市货运物流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 物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社会实体货物流通的支柱产业,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运用货车轨迹数据结合核密度估计方法和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法对武汉市及武汉都市圈物流发展进行评估,挖掘货运物流的时空分布特征,探寻货运强度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而探究影响城市货运物流的关键因素。发现城市货运物流强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分布有密切关系。最后,从货运物流的点(物流园区建设)—线(交通基础设施及货运通道建设)—网(货运物流区域网络结构)—时(货运物流动态时空分布特征)4个方面为武汉市货运物流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2023 VOL2: (P93-P100)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吉林一号夜光影像的高精度住房空置率测度与 影响因子研究 [摘要] 住房空置率是衡量城市兴衰与住房市场健康的重要指标,其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现有研究多利用夜光数据或政府统计数据等进行测度,存在尺度较大、精度较低等问题,居住小区尺度的住房空置测度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此,采用分辨率为0.92—1.10 m的吉林一号高分夜光数据、居住小区矢量边界等多源数据,从居住小区尺度对住房空置率进行高精度估算,并采用市场新房、二手房待售待租数据和高精度人口数据进行二次精度检验。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住房空置率的分布差异和空间聚类,通过顾及样本自相关特征的随机森林模型深入解析住房空置率的潜在空间影响因子,并以长春市主城区1 869个住宅小区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长春市主城区高空置率居住小区的空间聚集性显著,中心城区西部及东北部为热点区域;长春市主城区高空置率居住小区主要为铁路旁住区、老旧住区、新建楼盘3大类型;影响长春市住房空置率前三的因子分别是房价、公共空间类设施密度、商业服务类设施密度。以期为空置住房的规划应对与精细化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2023 VOL2: (P101-P108)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多源数据的街道环境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摘要] 以开放街道地图、兴趣点、地理位置,以及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为代表的各种新数据、新技术为定量的街道空间评估带来新的数据源和全新的研究方法与途经。结合上海市打造高品质街道空间的议题背景,以上海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地图兴趣点、街景图像、三维建筑地图等多源数据为载体,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与GIS,大规模测度个体安全感感知与城市功能、建筑界面、街道物理3类客体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推导以揭示客体指标与街道安全感知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功能是影响街道安全感的关键因子,其中街道功能密度比功能混合度对安全感的感知影响更大;店招个数、绿视率对安全感知也具有积极影响。 2023 VOL2: (P109-P115) [摘要] [PDF下载] -
上海市创新空间的演化特征与政策启示——基于专利数据的探讨 [摘要] 城市是创新活动最为集聚和频繁的地区,创新活动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专利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表现成果,专利视角下城市创新空间格局的研究已经展开,但仍需进一步辨析其分类及合作演化特征。以1985年至2019年上海市专利数据为基础,分析上海市域内部的创新空间格局演化,进而根据专利所属技术领域做分类型探讨,并探索市域内部创新网络联系。首先,从创新空间的分时段格局演化看,上海市的创新空间经历了从单中心集聚到中心—外围结构形成,再到构建起以市区为核心的多级节点体系3个阶段。其次,细分发现不同技术领域创新活动的空间布局已发生结构性变化,基础型与运用型创新主体的空间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另外,创新合作在主体联系方面往往集中于大型企业与其独立科研中心、重点高校与相关领域公司之间,在空间拓展方面则向着长三角区域尤其是上海大都市圈内辐射。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探讨了城市创新的发展阶段、类型差异、网络构建3方面的政策启示。 2023 VOL2: (P116-P123) [摘要] [PDF下载] -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路径分析——基于江浙皖3个城市的比较研究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正在进一步加剧,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而目前社区建成环境成为干预其健康的重要着力点。以江浙皖地区内3个典型城市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获取老年人日常生活圈内的客观建成环境并以此作为地理背景,以“客观建成环境—个体感知—体力/休闲活动—健康”为路径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3个城市老年人健康的受影响机制并比较异同。结果发现,3个城市有相同的影响路径和不同的影响机制。南京市客观建成环境通过影响老年人主观建成环境感知间接影响休闲活动强度,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合肥市客观建成环境通过影响老年人主观建成环境感知间接影响体力活动强度,进而影响生理健康;嘉兴市客观建成环境通过影响老年人主观建成环境感知间接影响休闲活动强度,进而影响生理健康。基于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主观感知和个体活动强度起到的中介效应,以期为建设老年友好社区提供相关建议。 2023 VOL2: (P125-P132) [摘要] [PDF下载] -
以活力通学为目标的城市通学干预因素概念模型 及设计策略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及人口政策的调整,在城市建成环境中通学路径成为儿童及家长日常必然使用的空间环境,创造儿童友好的活力通学路径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活力通学为目标,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模型建构,分析通学路径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提出适宜我国城市建成环境的“儿童活力通学干预因素概念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结合优秀实践项目中的设计经验与手法分析论证,从交通结构系统化、场域空间功能类型化、配套设施复合化及环境细节设计乐童化4个方面提出活力通学目标下城市通学路径的优化设计策略。从建成环境设计角度提出优化通学路径的定性及定量指导,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与研究思路。 2023 VOL2: (P133-P140) [摘要] [PDF下载] -
城市边缘区交通拥堵成因、优化路径与规划反思——以上海市高境镇殷高西路为例 [摘要] 以上海市高境镇殷高西路为例,提出城市边缘区交通拥堵的成因、优化路径与规划反思。研究表明:人口的不断集聚与中心城区扩张的外部性是交通需求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原有乡镇水平的交通本底、土地利用与交通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则制约了交通供给;优化路网结构,构建多元化的交通出行体系,降低铁路、五岔路口及沿线出入口的制约作用是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路径;城市边缘区应注重人口、产业与基础设施的综合转型,其交通建设应具有先行性,同时需要加强对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的全程管控,推进镇改设街道是实现全程管控的重要制度保障。 2023 VOL2: (P147-P153) [摘要] [PDF下载]
共 20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