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创刊于1991年,是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科技类双月刊。入选我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扩展期刊等,是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高层次交流的学术平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管理的资讯中心,大都市“科学发展、规划引领”的实践园地。

  •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王建国  毛佳樑   冯经明  石   楠   庄少勤   孙安军   孙继伟
     伍   江   张   兵  郑时龄  赵天佐   段   进   耿毓修   夏丽卿  唐 凯   徐毅松(以姓氏笔画为序)
  • 王才强  王祥荣  王新军   宁越敏  龙    瀛  朱丽芳   李俊豪
      李志刚  运迎霞  张玉鑫   张   帆  张京祥  张    松   邹    军
      吴唯佳  吴缚龙  杨贵庆   宋   彦  金忠民  周    俭   周建军
      周江评  郑德高  赵万民   赵   民  俞斯佳  唐子来   诸大建
      夏丽萍  夏建忠  夏    胜   顾   浩  倪鹏飞  袁   媛   柴彦威
      屠启宇  黄晶涛  彭震伟   熊鲁霞  熊   健(以姓氏笔画为序)
  • 张 帆   王玲慧
  • 唐 懿   王 静
  • 祖源源  范晓瑜  周莲莲  唐丽蘋
  • 安一帆 奚仁杰

目录 | 2025年第2期 总第181期 【本期主题:城市空间智能与规划】 历年主题

  • 迈克•巴蒂、沈 尧、胡玶妍(译)
    城市的标度效应:体量、规模与形状

    摘要:归纳了4组城市标度效应,用以描述和解释城市及其空间区位随规模变化的理论与方法。“城市标度律”指的是城市各类规模要素随城市发展而变化的趋势,如人口增长等,其反映了城市系统间的时序演化关系。这些关系涵盖了城市位序与规模法则、基于区位的人口密度函数、基于空间距离的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以及与城市规模相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如收入等)随着城市规模扩张的异速增长规律。这些规则可以被4个定律所解释,分别是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克拉克定律(Clark's Law)、托布勒定律(Tobler's Law)和马歇尔定律(Marshall's Law)。以高精度、广覆盖的英国城市就业和人口分布为案例,讨论这些理论和定律在城市中的应用,反映出一种顺应规律发现的空间智能形式。

    2025 VOL2: (P1-P6) [摘要] [PDF下载]
  • 许立言
    城市科学视角下的时空智能与新时期城市精细化 治理:理论、方法与应用途径

    摘要: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时空智能在该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城市科学的 角度,结合新时期的目标与任务,试论述以时空智能支持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理论基础、方法框架和应用途径。首先扼要 梳理时空智能研究的谱系,并指出既有城市科学研究分别从地理模式、机制和调控的角度出发,不仅为城市精细化治 理建立了充分的可行性基础,而且设定了理论上所能达到的目标;大量方法研究亦为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交互和时间 动态规律挖掘、问题归因和趋势预测,以及运筹优化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库。进一步地,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上述时空智能 工具在从城市态势感知、空间管理、响应处置、预判预警到体制机制建设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完整闭环中的应用途径。

    2025 VOL2: (P7-P14) [摘要] [PDF下载]
  • 梁佳宁、黄子沐、龙 瀛(通信作者)
    校园末端物流无人化的需求测度与模拟优化研究

    摘要:末端物流无人化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手段,虽然已初步应用于实践中,但其在实施效果和优化策略方面尚缺乏系统性和 定量化的研究。通过量化校园末端物流无人化的实际需求,评估不同自动化水平和情景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为校园无人化物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清华大学校园为典型应用场景,结合YOLOv8和ByteTrack算法开发物流 需求测度模型,实现对监控数据中骑手的自动识别与计数。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数据,利用Anylogic平台进行仿真模拟, 分析末端物流无人化在多种情景下的影响。结果表明,末端物流无人化在提高配送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存在导致顾客等待时间增加的问题,服务水平仍需提升。通过提高机器人或骑手速度、增加机器人数量和增加配送枢 纽数量等策略,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减少顾客等待时间,并减少能源消耗。基于模拟结果,发现校园内需要部署至少40台 机器人以完成配送任务。此外,布局4—5个配送枢纽、每个枢纽15—20个机器人,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同时,建议将机器人 及骑手速度控制在13—15 km/h以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2025 VOL2: (P15-P24) [摘要] [PDF下载]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