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创刊于1991年,是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科技类双月刊。入选我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扩展期刊等,是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高层次交流的学术平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管理的资讯中心,大都市“科学发展、规划引领”的实践园地。

  •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王建国  毛佳樑   冯经明  石   楠   庄少勤   孙安军   孙继伟
     伍   江   张   兵  郑时龄  赵天佐   段   进   耿毓修   夏丽卿  唐 凯   徐毅松(以姓氏笔画为序)
  • 王才强  王祥荣  王新军  宁越敏  龙    瀛  李俊豪   李志刚
     运迎霞  张玉鑫  张   帆   张京祥  张    松  邹    军   吴唯佳
     吴缚龙  杨贵庆  宋   彦   金忠民  周    俭  周建军   周江评
     郑德高  赵万民  赵   民   俞斯佳  唐子来  诸大建   夏丽萍
     夏建忠  夏   胜   顾   浩   倪鹏飞  袁   媛  柴彦威   屠启宇
     黄晶涛  彭震伟  熊鲁霞   熊   健 (以姓氏笔画为序)
  • 张 帆   王玲慧
  • 唐 懿   王 静
  • 祖源源  范晓瑜  周莲莲  唐丽蘋
  • 安一帆 奚仁杰

目录 | 2024年第6期 总第179期 【本期主题:民生规划创新】 历年主题

  • 郝云庆、石建业(通信作者)、刘怀宽、刘俊宇
    政府引导下城中村公共产品内生性供给模式的研究——以东莞Y村为例

    摘要:政府、市场、社会是城中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主体。受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影响,学界提出政府、市场、村集体、外来人口共同参与的多主体供给模式,但是主体间如何相互作用,能够实现公共产品供给运营的效益最大化,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思考。对东莞城中村——Y村的研究,提出一种政府引导下村集体“内生性”供给模式:(1)政府通过规划引导、社会需求调查,按需供给公共产品,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合理性、科学性,供给的产品类型、规模符合需求(。2)村集体将部分集体收益投资建设公共产品、改善建成环境,实现村集体物业的保值增值、公共产品“投资—收益—再投资” 的正向循环(。3)当地村民和居民能够享用到更符合需求、满意度较高的公共产品,实现公共产品规划建设合理、使用者满意、集体资产良性运转的多方共赢。

    2024 VOL6: (P16-P21) [摘要] [PDF下载]
  • 潘泽强、张佳蕾、袁 媛(通信作者)
    阿姆斯特丹蓝绿屋顶项目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风 险协作治理的启示

    摘要: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洪涝风险管理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不同于美国、英国等国家强调个人责任的策略,荷兰与我国类似,强调政府主导应对城市洪涝灾害。近年来,荷兰地方政府通过与非政府主体协作,有效地防御了社区尺度的城市洪涝,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介绍规划与复杂性的相互依存视角,通过政策与文献分析,梳理了荷兰洪涝风险管理政策与规划建设演变,以阿姆斯特丹的“RESILIO”(Resilience nEtwork of Smart Innovative cLImate-adapative rOoftops)蓝绿屋顶项目为例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分析总结荷兰社区尺度的城市洪涝风险管理经验。研究发现:尽管国家政府在洪水灾害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荷兰的城市洪涝风险管理因其复杂性而纳入地方议程。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资金激励,与市场、社会、社区等多元主体协作制定地方策略。地方策略强调政府与多元主体的相互依存关系,建立适应社区背景的制度设计,并以提升社会韧性为目标,其政府部门间协作、鼓励社会资本及公众参与等,为我国社区规划提供借鉴。

    2024 VOL6: (P22-P29) [摘要] [PDF下载]
  • 陈君南、晏龙旭(通信作者)、王 德、张尚武、冯高尚、吴菁妍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供需匹配质量精准评价

    摘要:基于需求人群分布评价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质量,能够更精准地指导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完善。提出一套需求人群空间分布识别和设施服务水平评价的方法,采用手机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识别各类需求人群的空间分布,采用POI数据测度相应设施分布,结合可达性分析开展设施供需匹配质量的精准评价。围绕《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导引》规定的5大类设施,首先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进行总体评价。其次分析中心城和郊区小类设施在公里网格尺度的服务水平,识别潜在问题空间。最后提出不同类型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性具有差异,一些设施存在明显的问题空间,需予以针对性的建设完善;社区生活圈的构建需要超越街镇行政区划,在一些地区还需要兼顾道路连通性优化;郊区生活圈建设不宜设定绝对的可达性标准,需针对不同设施分类考虑。

    2024 VOL6: (P30-P37) [摘要] [PDF下载]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