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创刊于1991年,是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科技类双月刊。入选我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扩展期刊等,是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高层次交流的学术平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管理的资讯中心,大都市“科学发展、规划引领”的实践园地。

  •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王建国  毛佳樑   冯经明  石   楠   庄少勤   孙安军   孙继伟
     伍   江   张   兵  郑时龄  赵天佐   段   进   耿毓修   夏丽卿  唐 凯   徐毅松(以姓氏笔画为序)
  • 王才强  王祥荣  王新军   宁越敏  龙    瀛  朱丽芳   李俊豪
      李志刚  运迎霞  张玉鑫   张   帆  张京祥  张    松   邹    军
      吴唯佳  吴缚龙  杨贵庆   宋   彦  金忠民  周    俭   周建军
      周江评  郑德高  赵万民   赵   民  俞斯佳  唐子来   诸大建
      夏丽萍  夏建忠  夏    胜   顾   浩  倪鹏飞  袁   媛   柴彦威
      屠启宇  黄晶涛  彭震伟   熊鲁霞  熊   健(以姓氏笔画为序)
  • 张 帆   王玲慧
  • 唐 懿   王 静
  • 祖源源  范晓瑜  周莲莲  唐丽蘋
  • 安一帆 奚仁杰

目录 | 2025年第4期 总第183期 【本期主题:上海乡村风貌—“沪派江南”营造】 历年主题

  • 顾守柏、陈 琳(通信作者)、王颖莹、胡 芸
    基于大都市地区视角的“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 貌保护传承规划技术方法与创新营造实践

    摘要:上海乡村作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不仅蕴 含着丰富的江南水乡风貌基因,同时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乡村风貌保护和传承的挑战。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和上海特色水乡文化保护,上海构建了特色村落风貌整体保护传承的价值认知体系,以“沪派江南”作为上海乡村 风貌的理念,通过划定风貌保护单元、采取通则式和图则式相结合的指引、实行规划传导和实施机制,加强特色村落和 乡村风貌要素的保护和传承。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全要素认知、多专业联合、过程式营造的乡村价值挖掘方法, “三师联创”“五划联动”的创新规划路径与“乡村三师”制度下陪伴式的营造模式,以期为超大城市乡村风貌保护与 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兼具在地性与创新性的实践经验。

    2025 VOL4: (P1-P8) [摘要] [PDF下载]
  • 杨 崛、陈 峰、刘 欢
    大都市郊区传统乡村民居类型及其保护与发展 ——基于“沪派江南”营造实践的研究

    摘要:基于“沪派江南”营造实践,挖掘大都市郊区传统乡村民居类型及其特征。实地调查显示,上海开埠前已存有数千年 的文化脉络和民居形式,具体包括“落厍屋”“绞圈房”“宅沟院宅”和混合式宅院。“沪派江南”传统乡村民居因水而生, 在“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空间结构下,构成上海传统居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空间和社会结构的角度研 究上述传统建筑体系,并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及成因,以及特色建筑元素,进一步探讨活化和发展传统建 筑的策略与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并实现文化传承。

    2025 VOL4: (P9-P16) [摘要] [PDF下载]
  • 罗 翔、徐 红、薛友谊、赖志勇、徐佳琪
    “演化—活化”视角的“沪派江南”乡村风貌保 护传承研究* ——以浦东滨海港塘区域为例

    摘要:从“演化—活化”视角探讨“沪派江南”乡村风貌保护传承相关理论内涵和政策方向。以浦东滨海港塘区域为例,首先, 基于演化视角,兼顾历时性与空间共时性,分析乡村聚落风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源于熬波煮盐的横港纵塘水系;农林 水交织的平原乡村景观;兼顾生产生活的地方特色民居;多元交融的历史文化景观等。其次,运用活化思路,统筹复杂因 子与多重价值,探索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路径,包括“沪派江南”品牌化战略、自然化解决方案、精细化设计手法和项 目化运作模式等。最后,综合运用空间规划设计技术方法,提出若干实施策略与政策建议,包括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探索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设立准入/负面清单和搭建“三师联创”平台等。

    2025 VOL4: (P17-P23) [摘要] [PDF下载]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